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星辰旅讯 > 《人民世纪》典藏摄影展即将开幕
《人民世纪》典藏摄影展即将开幕
来源:星辰文旅 | 作者:龙世星 | 2019-11-09

  星辰在线11月9日讯(通讯员 龙世星)  2019年11月16日为庆祝建国70周年,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谢子龙摄影博物馆、中国摄影家杂志社联合主办【典藏中国】系列《人民世纪》摄影展。展览将展出纪实摄影史的价值三部曲:人-社会-时代。通过“我们都是追梦人”来呈现十九世纪以来各个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告诉我们什么是“追梦人”,展示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努力追求生活梦想的纪实摄影史。

什么是 人-社会-时代三部曲?

  第一单元:人(1964——2017)

  朱宪民的摄影镜头恰似沈从文的笔,记录了人民就是一个个“人” :拿着《毛主席语录》的小女孩是人民,黄河摆渡的老艄公是人民,天安门广场上昂首挺胸的外地打工者是人民,白塔寺胡同遛弯打趣的是人民,山西古戏台上下看戏的是人民,在乡村里、在城市里沉默生活着的是人民……

  总而言之,谁都是人民。大家站在一边儿,彼此平等,不再有相对的什么特殊的人。

(爱毛主席读毛主席的书 王姝红 三岁【吉林】)

  朱宪民始终信奉,纪实摄影要敢于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摄影为人间目击者,是一种报告性、记录性的工作。它将生活解剖给人们看,看一个孩子脸孔上显示整个民族的忧喜,看一双眼睛里人类的不屈与渴望,看人类历史所走过的每一个深深浅浅的脚印。”

  稍作观察,不难在他的创作中发现他对于被拍摄者深刻的同情。在这些影像中,最普通的人,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最平常的生活场景,也是人间真实。

(1978 乡村集镇上的小孩【山东】)

  第二单元:社会(1967——2019)

  社会瞬息万变,逝去永不再来。要了解过往的农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如今许多人只能通过阅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来理解从前。

  同样,要了解黄河两岸,了解中国广袤大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与人的故事和情感,半个多世纪丰富的中国社会细节,在朱宪民的影像里一一记录,今天看来像“失落的世界”。

(1984 正月十五闹元宵【北京】)

  “摄影的价值和功能是记录社会的变迁,把即将消失的场面真实地记录下来。我希望让若干年后的人们看到这些画面后了解:原来人们是这样生活的。这就是我的历史责任。”这是朱宪民个人的情感与生命体验。

  朱宪民拍摄的社会影像试图寻找摄影、时间和中国社会变迁之间的关联,每一张出自朱宪民的影像作品就如同一个微型时光机,凝固着并不久远的过去的一个瞬息。

(1986白塔寺旁的胡同【北京】)

  朱宪民先生是一位令人重新认识时间价值的摄影家。

  他的作品以扎实的客观性、强烈的现场性、精准的瞬间性,成为中国影像中的代表性作品,不可多得,难以磨灭。

(1967 大兴基本农田建设【吉林】)

  第三单元:时代(1963——2016)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任何真正的艺术,应该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影像与时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时空的控制和转化技术而形成的影像,其价值则会留给时间来积淀和决定。

(1980年 黄河中原摆渡的农民)

  “摄影师个人的情感体验、思考、以及纪实背后的历史时空,它们以复杂而静默的方式不断相互关联,从画面的底色中喷涌而出。朱宪民的摄影作品从不是平面的,静态的。恰恰相反,它们是立体的,动态的,人性的,一如我们亲身参与过的历史本身。”

(1963 黄河大堤的冬天【河南】)

  “苦难”往往造就大师之作,但朱宪民从不刻意描绘悲凉和窘迫,他以不带个人主义色彩的镜头,平静、平和、平等地记录半个世纪以来,人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是真正接近平凡大众的——当代社会史:中国民生图像史。

(主视觉海报。以上图片均由 通讯员 提供)

  11月16日,《人民的世纪——朱宪民摄影展》开幕,真理的慧眼,照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