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4日,“游学的意义”主题分享会在新华书店·湖南大剧院店举行。 )
( 部分长沙书友齐聚一堂,聆听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和中共党史专业硕士毕业生廖妹芳之间的对谈。)
星辰在线3月25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罗建勋)3月24日,在新华书店·湖南大剧院店,作家纪红建带着新作《游学·1917》走进历史现场,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伟人百年前的游学,学习他们是如何在旅途中观世间万象,应对困难,思考未来与人生。
1916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从《民报》读到两个中国学生旅行全国故事。这则消息使毛泽东很受鼓舞,从1917年7月中旬至8月16日,毛泽东与好友萧子升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行程九百余里。两人未带一文钱,或拜访当地的同学,或写些对联送人以解决食宿。他们沿途接触城乡社会各阶层的人,了解风土民情,获得许多新鲜知识。
纪红建表示,毛泽东与萧子升的游学路上,他们有意锻炼自己,特意没有带钱,常常要到相识的同学家中借宿。活动嘉宾廖妹芳的曾祖父是毛泽东同学廖时旸的哥哥,廖妹芳不仅热心研究1917年毛泽东去廖时旸家的历史,还曾走了毛泽东1917年游学走过的路。廖妹芳分享提及,毛泽东到访的是宁乡万寿山的廖家老屋,当时廖时旸的父亲有事外出,廖时旸跟哥哥、母亲一起招待了他。现在在廖家老屋里仍旧保留着毛泽东曾经住过的雕花木床。
(伴随着纪红建讲述《游学·1917》图书的脉络,一位有血有肉的青年毛泽东形象越来越清晰。)
(廖妹芳介绍,廖家老屋仍旧保留着毛泽东曾住过的雕花木床。以上图片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罗建勋/摄)
星辰全媒体记者在活动现场翻阅了解到,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游学·1917》一书正是以地理为线索,完整还原了这次游学。纪红建选择1917年这样的年份进行报告文学创作,也经过了一番思考,因为这是青年毛泽东第一次相对完整、持续时间较长的游学经历。暑期一个月的所见所思,对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以及此后革命路线的选择,定然埋下了许多深远影响。毛泽东和萧子升两个青年人在1917年暑期游学过程中的交流,虽然语言朴素稚嫩,但谈到的内容却已经隐约触及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1917年暑假“穷游”圆满结束了,但对于毛泽东的漫漫人生来说,还只是序幕。
纪红建表示,彼时正属于他们那一代青年在迷茫与黑暗中苦苦求索的岁月。受新知识、新思想的影响,他们都是胸怀远大志向的热血青年,但他们的思想和世界观都还处于过渡期,还在改良阶段,有矛盾、纠结、困惑、徘徊。但对于他们,迷茫已经并不可怕,学会实践和探索的正确方法,一定可以从实践中找到未来和方向。读无字之书,立寻本之志,得信仰之源,到今天,青年毛泽东的游学之路仍然可以给予当代青年前行的力量。在不知所措的时刻,走到生活中去,在行动中磨练意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便是《游学·1917》对当代人的启示意义。
另据悉,作为第31届长沙图书交易会十大分会场之一,新华书店·湖南大剧院店是一家全新开业的书店,承接了1986年开业的袁家岭新华书店的文化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长沙市民读者的国民记忆与文化情缘。本届长沙图交会期间,为了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新华书店·湖南大剧院店联合湖南文艺出版社举办了一系列作家活动,邀请了知名作家、学者聚焦“湖湘文化”“红色游学”等主题,开展作家分享会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读者和市民参加。目前,袁家岭新华书店已暂停营业,未来这里将建设“惟楚文化广场”,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