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星辰旅讯 > 文艺赋能,擦亮“三张文化名片”|王宏:声动清水塘
文艺赋能,擦亮“三张文化名片”|王宏:声动清水塘
来源:长沙文艺 | 作者:王宏编辑:刘琛值班主任:李若男值班编委:林之乐 | 2024-11-22

  编者按

  2024年11月,长沙市文联开展“党建引领 文艺赋能红街清水塘”主题采风创作活动,四十余名作家、摄影家、篆刻家走进“三湘红街”清水塘街道,用笔触、镜头、刻刀记录清水塘街道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新貌,以更生动地传颂红色精神,更好地擦亮长沙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三张文化名片。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图片由王绵摄)

  清水塘22号,二进三开间青瓦平房,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旧居。百年风雨,万里烟云,沧桑早已沉淀片片黛瓦;峥嵘岁月,如静默的风,年复一年,深深刻印在斑驳砖墙。深褐色木质镂空门窗,如同巨型筛子,筛去岁月的烟尘,留下一抹抹无暇的红色,一片片无边的敬意。

  深秋,风凉霜重,早已染黄清水塘路的梧桐树和银杏树,长短粗细的枝,握着半黄半绿的坚强,熙熙攘攘的街道,接纳着黄透的落叶,不动声色,就像百年历史,就这么悄无声息,一年一年飘落在这条老街。

(清水塘。图片由余佳桂摄)

  唯有青瓦平房旁侧那口池塘,绿意依旧,青春未老。瞧去,绿柳依依,绿草茵茵,香樟树撑起一树树浓荫,睡莲浮在水面悠然自得,仔细端详,像是专为捣蛋而来。傲慢闯进满塘绿色的倒影,惊得绿色倒影起了涟漪。提示我岁月沧桑的是,塘边那棵粗脖子柳树,深深的裂纹,树干顶部不知何年被折断,疤痕之上,开散出大大小小的枝丫,挑起一条条“绿丝绦”。哦!“清水塘”——近旁立着一块石头刻着这三个字,石头不高,敦实,上尖下圆,深沉的青灰色,和粗脖子柳树一样,从时空的深处走来,如空谷足音。

  喜看稻菽千重浪。这个深秋,我们用一种声音,一种诵读的声音,叩开清水塘22号这间平房,如春风一般,吹皱房前这口池塘。今天我们一众文友,怀揣致敬之心,相会“红街清水塘”,情深如湘水,敬重似麓山。在清水塘路、东风路、体育馆路,我们头顶的和足踏的,仿佛不是半绿半黄、全身枯黄的梧桐叶跟银杏叶,而是历史的天空、红色的岁月,不是咫尺之遥,而是关山万里。

(311毛主席雕塑广场。图片由余佳桂摄)

  从清水塘而来,告别那座青灰的平房、那口碧绿的池塘,体育馆路,311毛主席雕塑广场,时代巨人的雕像,沐浴秋阳,银光熠熠,早已敞亮了我的眼眸和胸膛。原长沙汽车电器厂,被珍藏在一代代长沙人的记忆里,但毛主席念兹在兹的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凌云壮志,以至于1960年那个3月,主席突访长沙汽电厂。心之重,念之切,盼之殷,今天我们四五十人仰视七米高的毛主席塑像,依然心潮澎湃,眼前,在老厂房上建起的一幢幢高楼,直插云霄,这种现代感、冲击力,仿佛迸发着毛主席当年的豪情壮志。

  豪情壮志,我们不止是藏在胸中,声音,可以穿越历史的远阔,还可以穿透认知的壁垒。清水塘街道四季花城社区,“红色摇篮”党建声音馆,专业的录音棚,红色主基调的宣传墙,社区书记边讲解边示范,激情在顿挫的声音里澎湃,自豪在慷慨的表情里怒放。《沁园春·长沙》朗读材料早已准备好,厚厚的一叠,迎接着四方宾朋。哇!真的有心,每个字都注了拼音,每句该停顿处都用“/”标识了,“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文友们早已按捺不住,匆匆进入声情并茂的境界。短暂练习之后,录音棚已向我们打开,平时有些磨磨蹭蹭、扭扭捏捏的我,今天分明忘情了,没有半点犹豫便“夺门而入”,一眨眼功夫,三人朗诵组合凑齐了,两男一女,彼此不识,现在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了。忙不迭分工,每人三个短句,依次交替诵读。这当儿,门外有文友不甘落后,临阵冲将进来,三人组变成了四人组,也好,男女各半,刚柔相济,只是个人存在感打折扣了,变成每人一到两句交替进行——有机会就不错啦,别人只能隔着玻璃瞎激动咧。“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嘿!挺默契,收官高潮之句,四人不约而同扬起了右手,仿佛手助声威,声震云霄。

  声动,换来生动,眼为之生动,心为之生动;声动,让足印发出铿锵的足音,无数个昨日,哪怕是千百年前的昨日,惊心动魄也好,荡气回肠也好,苍山如海也好,残阳如血也好,昨日烟云,在朗读声中一幕接着一幕,鲜活回到眼前,抚今追昔,欲罢不能。比方说,妙高峰下第一师范大礼堂、第八班教室、君子亭、水井;比方说,清水塘22号,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和杨开慧幸福爱情的见证;比方说,毛泽东化名“二十八画生”征友,畅游湘江水,勇攀岳麓山,在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还有,读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仿佛时光倒流,我早已飞奔清水塘旁边长沙市一中、清水塘小学校园,和同学们一块生龙活虎。

  半天太匆匆,东风路的梧桐树、银杏树,又在我眼前飘落几片黄叶,秋渐离,无计留。冷不防,口中念起“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横塘,即清水塘,在这里,真的适合诵读毛泽东这首《贺新郎·别友》。毕竟,清水塘,是毛泽东和杨开慧所组建的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家,且为共同居住时间最长的家。

  晚上,微信群发来摄协朋友制作的诵读视频,音画兼美,画面宏大,切合主题,一遍、两遍、三遍,反复端详,看不尽湘水碧波,麓山秋色。

  满心期待,早日重访311毛主席雕塑广场边的“红色摇篮”,用声音触摸横塘那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作者王宏,系长沙市望城区文联主席团委员、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