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领航者说 > 博物馆长杭侃:小孩是我在博物馆最想遇见的

博物馆长杭侃:小孩是我在博物馆最想遇见的

星辰在线 2017-08-28 10:47编辑:李觅之


(杭侃在长沙博物馆演说。图/星辰全媒体记者 罗建勋)

      星辰在线8月25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罗建勋)他读的考古文博专业,在博物馆上班10多载,现兼任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还要来回各地博物馆讲学和为各级部门机构提供学术支持……杭侃,他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教育 ︱“儿童脸上的惊奇神情,是对终身从事博物馆工作的最高褒奖”

      博物馆人最喜欢见到的游客群体,往往是孩童,因为他们有着渴求发现的眼睛。

      5月20日下午,长沙博物馆(下称“长博”)多功能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一位学者在台上娓娓道来,妙语迭出,观众掌声阵阵;而报告厅外,在星辰全媒体记者刚经过的展厅,一些家长趁周末正带着孩子边走边看,间歇地回答着小朋友“这个是什么、那个为什么”之类的问题。

      为庆祝“国际博物馆日”,长博推出了一系列活动,星辰全媒体记者现场聆听的这场演说即包含在内。面对观众演说的这名学者,叫杭侃——中等身材,睿智、冷静、干练,目光深邃,时不时吐出应景诗词。他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长,历练博物馆工作多年。

      你上次去博物馆是什么时候?好多成年人一旦被问起来即几年前,那孩子呢?

      演说一开始,杭侃教授即谈起中西方孩童对待博物馆的细微异同——在中国,老师或家长零散地带领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即便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孩子们也较少去博物馆。而西方一些国家的孩子,可以说是在博物馆、图书馆里“泡”大的。像在法国卢浮宫,小孩常坐在地板上,随意涂画上着美术课,周围即世界名画,耳濡目染人文价值和艺术修养。当然,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差别在逐渐减小。

      上至宇宙天体星河,下至地壳墓葬深海,拥有无数艺术典藏,博物馆记录着人类漫长历史和复杂社会关系,以其实物性、经典性和现场感的特点,对孩子教育作用无可替代。孩童好奇心与欣喜感是一个人认识探索世界的起点,故“儿童脸上的惊奇神情,是对终身从事博物馆工作的最高褒奖。”杭侃引述业界名言解释,藏品是博物馆基础,教育是博物馆灵魂。孩子只要喜欢上博物馆,就会迸发强大学习劲头。

      治学 ︱ “山间小溪总是吵闹,浩瀚大海从不喧嚣”

      博物馆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彼时仅为战利品宝库。到18世纪,西欧才有博物馆开放。而中国首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于1905年创办。

      杭侃即江苏南通人,1982年考进郑大历史系,1992年入学北大考古系,师从“中国考古学泰斗”宿白,1998年获博士学位。

      “只要有考古新发现、新材料,无论多忙多远,先生一定会亲自前往调研。”在杭侃心里,先生淡泊名利、潜心治学,是真正大家,明若星辰,指引考古文博学者前进方向,一如先生钟爱的藏族萨迦格言——山间小溪总是吵闹,浩瀚大海从不喧嚣。

      杭侃先后供职于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2007年回北大任教。他行政工作重,仍常带领学生田野作业,传授技能。调研河北万全县城时,他为学生演示考古工作方法,观察周围地理环境和街道走向、房屋布局,攀谈街上老人,获取历史信息。测绘云冈石窟时,杭侃每天和学生将全站仪扛到洞窟,在石窟中测绘、思考。

      他勉励学生知行合一,勿眼高手低,教导学生重在积累。包里随时带书,一得闲即静读。一有灵感就拿纸写下,放固定之地,充实到一定程度可变学术文章。


(杭侃陪同恩师宿白观展,宿白留下书法作品,勉励青年学生牢记历史、传承传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图/北京大学官网 )

      乐趣 ︱ “再言考古等同盗墓者,友尽”

      如果你善于观察,一不小心就会偶遇考古文博学子穿着“再言考古等同盗墓者,友尽”口号衫在遗迹工地发掘或街头溜达。这口号打趣式决绝,还颇有警告意味,令人忍俊不禁。

      这不,在今年爆红、席卷社交网络的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中,点评嘉宾、北师大康震教授问北大考古系女生曹羽“你们看《盗墓笔记》吗”,就被她看似温柔实则有力怼回去,赢得网友们一片叫好——“考古和盗墓有本质区别。盗墓是为了珍宝,考古的范围包括墓葬,也包括古人城址。盗墓是为了金钱利益,考古是为了发掘每个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真相。”

      北大授以学生严格考古学训练,影响其一生。杭侃身体力行,哪怕寒冬腊月,也和师生一道在工地一丝不苟刮遗迹、画图、讨论问题,恶劣环境下坚持田野作业,一铲铲挖出上千年文明。一颗装得下上千年文明的心,未来有什么装不下?

      有家长在长博咨询,理科生念考古文博有否意义,“当然欢迎理科生,本学科须使用自然科学手段,关键看学生兴趣。”杭侃举例,“古代的人类和动物的排泄物对于一般的公众而言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但我们通过这些排泄物的研究可知晓古代人和动物吃什么得什么病,可以了解古代的生存环境。任何学科都包含艰苦的一面,但我还是提倡个人兴趣跟国家需要社会发展合拍。”

(杭侃田野作业时留影。图/北京大学官网)

      致用 ︱ “考镜源流,以故为新”

      逢年过节,和大龄单身青年一样,考古文博学子也是畏惧回家见亲戚长辈的一个群体,因为逃不开被其拉拽“来看看我家收藏古董的真假”,抑或讨论夺宝探墓破案、古装剧女主穿戴和布景穿帮等。

      杭侃由此强调考古、文物、博物馆学科的社会责任担当,不能仅仅钻研“过去”,还要汲取精华,惠及今后社会发展。前年9月由他发起,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创立“考古·艺术·设计”平台。基于“考镜源流,以故为新”理念,他取名“源流运动”,致力于“把考古所得艺术知识体验带入日常生活、把古典美好与现代社会有机结合”。

      比如,在门票“手慢无”的女生节“云想衣裳花想容——考古与当代服装设计”活动中,知名教授结合文物解读古代不同时期服饰后,新锐设计师携模特基于文物美学设计现代服饰,学生上演专业级服装秀。该活动特受欢迎和追捧,有文化专家对杭侃惊叹,完全没想到考古也可以如此时尚和接地气。可见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富矿,尚待发掘和激活创意。

      讲学 ︱ “我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读的考古文博专业,在博物馆上班10多载,现兼任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还要来回各地博物馆讲学和为各级部门机构提供学术支持……杭侃引用一本《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的书名和“我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的句式,来笑谈他对博物馆的热爱和痴缠。

      他公开谴责复建乱象“一边建设新的,一边拆掉老的”。“有些古城复建近乎疯狂,破坏地下文物。制造假古董,真品欠保护”“修地铁须绕过古迹,保护文脉。各个城市都有文脉,真文脉没重视,却制造假的……”

      这些心直口快的言论曾引发网友对抗性的讨论,但是杭侃说,“我明确反对古城的复建之风,学者得有学者明确的态度。”

      “上级硬要打造某某时期的历史街区,啥叫打造,现代社会怎么打造过去的历史?打造无非一拆一建,这词本身就使用不当。”一位在基层工作的观众,在长博现场表达出类似的疑惑。“他们可能考虑的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花钱,怎么挣钱”“有利益驱动,古城复建起来,当地GDP就上来了,政府有面子”“不能完全这么说,毕竟破而后立”“为复古迁出原住居民,改变市民现有生活,舍本逐末”……报告厅内大家一言一语讨论开来。

(杭侃教授在长沙博物馆与观众互动交流。图/星辰全媒体记者 罗建勋)

      策展 ︱ “我们没有败给距离,没有败给时间”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眼睛,从中能看到城市的灵魂样貌。”去任何城市旅游,该地的博物馆不可不去,因为博物馆有太多文物藏品,浓缩着一个地域过往的文化传统科技及民俗风情。博物馆策展遂有讲究,要尊重历史、地理、科学、学术、艺术、事实和技巧等,向世人展示某种文明演变中的真实片段。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为做好《纸的文明》展览,杭侃和同事们巧用册府元龟、韦编三绝、案牍劳形、学富五车等成语故事成体系地布置展品,串联起纸张工具诞生前的中国书写岁月,赢得广泛称赞。

      作为馆长,杭侃鼓励学生自主策展,北大2016年毕业展览“燕园记忆”即成果。由毕业生捐赠或供品120余件,始于一纸录取书,中间含学业、文娱、 友谊、亲情、爱情等物件,由毕业证、学位证、学位服画下暂时句点。布展从毕业季持续到开学,新生全体参观,治学精神代际相传。“我们没有败给距离,没有败给时间”,杭侃总结,“燕园记忆”是另一种致青春。

      杭侃以为,城市关心陶冶人最好方式莫过于提供学校、图书馆、影剧院、展览馆、音乐厅、博物馆等设施。“芬兰建筑师沙里宁说过,给我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置身滨江文化园“三馆一厅”布局氛围中,杭侃给予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好评。

      隐忧 ︱“博物馆最畅销商品,往往是饮料”

      许多博物馆都在做文创,但博物馆文物艺术品商店的销售普遍不理想。西北某馆的工作人员在谈到自己馆的文创经营时感叹“我们馆最畅销商品,往往是饮料”。杭侃直言,即使是我们国家级文博机构,在文化创意工作中都有很多不足。

      文博IP(知识产权)产品研发顾及场地、人力和运营成本,难以形成产业。博物馆经营机制需要革新;沉迷仿古、妄自出新,也暴露出文博IP研发设计困窘。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其实早已证明,文化修养才是精彩设计的核心。

      最后,杭侃呼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该群体文化基础和艺术修养普遍薄弱。“问一个技艺娴熟的手工艺人‘你观音像做得栩栩如生,给我做个关公像吧’。他回答做不了。为啥?他说师傅只教会他做观音像。这种思维定势下,非遗传人能提高创新力吗?”

      演说刚一结束,众多迷弟迷妹和媒体同仁便蜂拥过来,团团围住杭侃。长博闭馆时间已至,星辰全媒体记者在人群中追问他,刚才为何只谈非遗传人难题而不谈解决方案?他微微一笑,略带歉意地回答,北大已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计划与相关部门开展合作,提高非遗传人群体的文化理论素养,并会选拔推介有前途的、其作品和技艺确实不一样的非遗传人与全球知名机构合作共赢。

      星辰全媒体记者表示中国有14亿多人口,非遗传人总数相对庞大,这种培训是否单薄?“那又怎样?还得要做。提升修养漫长,不能一蹴而就。”杭侃语重心长。

      这时,星辰全媒体记者脑海里浮现起一个故事画面:海水退潮后,沙滩上搁浅无数条鱼,男孩一条条捡起往海里扔。路人质疑这或许无济于事,男孩并没停止救援动作,叨念着帮一条是一条……

      中国梦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长沙博物馆内,一个小孩在认真观察展品。 图/星辰拍客 时光漫舞)

      一个礼拜后,一群媒体记者相约初次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其中有个女孩发问,展区兵马俑外表皆灰土色,秦代将士穿衣难道不觉得无趣?星辰全媒体记者和几个成年人听后面面相觑。一个三四岁的西安男孩刚巧路过,拉着妈妈的手跑过来解说:兵马俑刚出土时,衣服盔甲彩色,很漂亮。文物在地下氧化慢,出土后接触大量空气加快化学反应,会变色,甚至风化。考古的叔叔阿姨至今都欠缺有效的解决方法,一些大型的发掘只能搁置。

      “儿童脸上的惊奇神情,是对终身从事博物馆工作的最高褒奖”,隔着时空,星辰全媒体记者耳边响起杭侃长博讲学之声,此时在陕博,眼前却读出一群成年人脸上流露的讶异和钦佩。

      无独有偶,在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一次语文公开课。面对开放性问题“有啥方法让小水珠只做好事而不做坏事?”搭水坝、修水电站、建水车……在语文老师收到的各种回应声中,一个常逛故宫博物院的男孩的答案出乎意料:水电站是现代人做的好事,古代人也可以做好事,比如那些螭首。“螭首是龙的儿子,在故宫是排水系统”。坐在教室后面观摩课堂的老师赞叹连连(据中国青年报2013年8月16日刊发《博物馆和孩子,谁拒绝了谁》)。

      ……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首都博物馆时,曾如是说。

责任编辑:李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