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领航者说 > 台上逗乐,台下教课:杨文辉的“双声道”人生
台上逗乐,台下教课:杨文辉的“双声道”人生
来源:长沙文艺 | 作者:柏希 | 编辑:刘琛 | 2025-07-15

  采访杨文辉老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初次见面,阔面凤眼的长相就很有曲艺人的神韵,说话聊天的语调,让人不自觉想起老茶馆里说书人醒木落下的韵味节奏。

  即兴处说唱他是真上,拿出跟了自己十多年的老伙计——快板,“啪嗒嗒”一段妙趣横生的猪八戒的故事跃然眼前。这时候才深刻明白,曲艺,就是用说说唱唱来讲好每一个中国故事。

  快声快语里,快板一响,让我们来听一听属于杨文辉的演出故事。

  平生快意,曲艺人的江湖与讲台

  杨文辉生在山东,学在湖南,作为相声第九代传人、红星曲艺传承社第四代传人,打小就是艺术小能手,吹拉弹唱样样通,偏偏快板成了他的挚爱。

  在南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求学时,他便展现了出众的艺术才华。“上学时,他们都叫我‘多面手’,什么都能来上一段。”于是他担任学校艺术团团长,多次组织团队演出,广受好评。毕业后在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期间与芦克宁老师结缘,确立师徒关系,把红星社的大旗扛到了湖南。后又受师爷王双福悉心指导,不断提升曲艺水平。“工作以后,让自己的艺术能得到专业化提升的,就是我师傅和师爷。”

  他身兼数职,是高校教师,荣获湖南省教师职业技能大赛金奖,入围全国第八届辅导员年度人物,教授思政、心理及曲艺表演课程;是曲艺界活跃人物,担任湖南省曲艺家协会理事、长沙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还是湖南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特聘专家指导,指导学生曲艺表演,多次获全国表演金奖,也受到央视主持人鞠萍的喜爱和认可。

  从儿时学艺到大学求学再到毕业工作,杨文辉一直沐浴在曲艺的光环下。“在学校给学生上课是曲艺风的上课,学生非常喜欢,学生给我的教学评测都是满分,还得到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学能力金奖。”除了本职教学工作外,杨文辉每周末坚持上台表演,说相声打快板,红星社只要有演出,每场都爆棚。

  讲台上教思政、谈心理,舞台上说相声、打快板、搞创作。别人问他累不累,他笑:“跟跳广场舞的大妈一样,越唱越精神。”

  这种越唱越精神的心态,一是源自他内心对于曲艺的热爱,再是源自师门的自豪。他记得红星社的往事——抗美援朝时,师祖王本林号召红星艺人向国家捐过一架“鲁迅号”飞机,被评为“爱国艺人”。这种情怀让他一直以“守艺人”自居,他要把这种精神和曲艺技巧传承下去。

  如今,他站在高校的讲台,曲艺成了他的另一本教案。

  他用曲艺的方式授课,在授课中又挖掘自己在曲艺创作上的深度理解。在学校教思政课,把曲艺创作和思政紧密相连,用曲艺讲述新时代故事。“新时代的曲艺人,艺术上要具有艺术性和宣传性。要歌颂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能听到中国的声音,听到中国发展的声音、好的声音。思政课对他的曲艺创作和作品把握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教授心理课,运用舞台心理学原理,研究观众共鸣机制,把舞台表演和观众心理紧密结合。“任何一个舞台表演艺术,都具有心理学的相关应用。如何通过节奏、心理和观众朋友达到同频震动的效果,让包袱和观众能一起共鸣。心理学作用很大。”

  第三个是曲艺表演课,这是一门导游专业课程,首创曲艺式导游教学。“新时代的导游,要能更好地通过曲艺文化、曲艺讲解方式介绍大好河山和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导游学生,通过曲艺类型的导游讲解,在全国技能大赛中都拿到了很好的成绩。

  曲艺,是他的胎记,也是他的快意江湖。

  台上春秋,笑声里的中国故事

  他的快板不打虚招,一板一眼全是真人真事、真情实感。

  在杨文辉看来,曲艺的社会价值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美好核心价值观。“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说说唱唱是劝人方,是劝人向善的,有烦心事听听相声就不烦了。”

  写《书山有路》时,把湖南党史的五十多个“第一”编成韵脚,从蔡和森讲到向警予,竹板一响,历史活了。排《振兴谣》,和山东的老曲艺家孙立生先生琢磨词句,与两位师弟刘浩老师和杜凯老师共同表演,让十八洞村的故事绕口令般溜进观众耳朵。演《采访》,和王祖洪老师一起创作表演,把益阳沅江龙舟队的老头哭哭笑笑的故事搬上台,乡村振兴的悲欢全在包袱里抖落。

  每一部作品都来源于真人真事,每一部作品也都向大众传播了真情实感。“《书山有路》影响很大,不仅得到长沙市艺术扶持,作品还带到了内蒙八千里边防行活动,让大家更了解湖南党史的精神。《振兴谣》被评为湖南艺术节的最佳艺术节目,还去参加了河南马街书会的表演(2013年2月22日,马街书会观众近30万,民间艺人1518名,认证师大卫·威廉代表世界纪录协会,现场宣布马街书会认证为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这次盛会人流量很大,大家都知道了十八洞村的乡村振兴。《采访》即将去参加中部六省的曲艺展演,让观众了解新时代新农人的新格局。”

  每一场表演现场能得到同行的认可,观众的喜爱,这是他的夙愿,也是他一直在践行的。所以创作表演作品要做到雅俗共赏,这是曲艺人一直要探讨的事情。杨文辉一直觉得,“曲艺表演就是得紧跟时代,提高趣味性的同时,又接地气、祛糟粕。”

  他说,曲艺是“可以让人笑着流泪的”。于是,他在给小朋友创作曲艺作品表演时,把张桂梅的坚守、袁隆平的稻穗、《中国机长》的惊魂等真人真事,全部编成了台上的戏。观众乐完,心里却沉甸甸的,不论大朋友小朋友,都能很直观地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精神。“这都是新时代的人物,小朋友也耳熟能详,把真实故事在舞台上艺术化,提高升华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宣传性。”

  在说到怎么平衡传统创作与现代观众审美时,杨文辉有自己的见解。“观众的审美需要引导,观众的评判并不是孤立的个人评判,是多个观众的引导评判,这是心理学,很多作品出来之后,观众喜欢,是他作品的引导作用。”他用食物来做比喻,“每个人口味不一样,湖南人喜欢吃湘菜,不一定不接受西北菜,旅游偶尔吃西北菜也不会排斥,有些人说接受不了西北菜,那是他根本就没吃到正宗的西北菜。”

  说一段不如演一段,“不如我现场给你来一段吧。”说到即兴处杨文辉拿出了自己的快板,现场来了一段西游记里猪八戒的快板表演。活灵活现的表演和富有节奏感的快板声,一个人一块板噼里啪啦就拉开了一场大戏。原来,这就是他说的正宗表演。

  “只要您来看,一定会爱上它。”这是杨文辉对自己以及对中国曲艺表演水准的自信。

  守艺传承,一根竹板里的未来

  曲艺的困境,杨文辉比谁都清楚。

  脱口秀抢了风头,年轻人嫌传统“太老”,电视舞台声光电的冲击,导演创作的缺失。可他偏偏一直坚守,带着学生打快板、说相声、搞创作,周末红星社剧场场场爆满。“不是观众不爱,是他们没听过好的。”他总这么说。

  众多艺术家前辈教他“尺寸”,他教学生们“节奏”。基本功和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逗乐观众和传达深意两腿走,每一步都要走好。但这一切的前提都要源于热爱。“好的曲艺演员不一定是好老师,好老师不一定是能上台的曲艺演员,传承之路就是把表演艺术学和教育学深度融合。通过老师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让孩子喜欢上曲艺,不喜欢是不能长久走下去的。”

  正是这份爱,让他一直坚守和传承。“熊壮主席带领我们做了首届长株潭高校大学生曲艺大赛,影响很大,这种特色活动应该一直延续下去,这是很好的宣传和传承,它能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曲艺。”

  于是,他继续写着、演着、教着。竹板声里,有老艺人的规矩,也有新世代的活法。他相信,曲艺这棵树,根扎得深,新芽总会冒出来。

  采访结束时,杨老师热烈邀约去观看他的演出,我欣然答应,不经意间原来我也是“被劝方”。想起杨文辉老师的笑语“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我想他今天要劝的,是让更多人在快板声里,听听正宗的曲艺表演,听听属于这个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左手是千年曲艺的传承,右手是当代观众的期待,而他要做的,是让二者在竹板声的节奏里恰到好处的相遇。

  人物简介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杨文辉,2022-2023长沙文艺新人奖获得者,中共党员,副教授,艺名尚辉,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入围第八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湖南曲艺家协会理事,长沙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红星曲艺传承社相声快板演员。荣获湖南艺术节“三湘群星奖”金奖5次,中部六省曲艺大赛金奖2次,湖南省曲艺大赛金奖2次,受中国文联邀请代表国家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编创原创少儿作品多部,其学生多次荣获全国少儿曲艺展演金奖并登上央视。他台风规范,语言质朴,有一定的亲和力,同时不乏幽默、风趣的喜剧特质;擅长现场把控,应变互动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