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资讯 > 动人心弦!宁乡原创大型现代花鼓戏《永远的叔衡》震撼上演
动人心弦!宁乡原创大型现代花鼓戏《永远的叔衡》震撼上演
来源:星辰文旅 | 作者:谭芳 | 2021-11-04

(听听他们怎么聊《永远的叔衡》 拍摄 星辰全媒体记者 谭芳 剪辑 星辰全媒体记者 吴雨怡)

  星辰在线5月19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谭芳 通讯员 吴婧)5月18日晚,红色大剧《永远的叔衡》在宁乡大剧院震撼上演。当晚,湖南省文旅厅副厅长张帆、长沙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长江及宁乡市政协主席刘永红、市委宣传部部长彭娟及群众800多人观看演出。

(《永远的叔衡》宣传海报 谷超俊供图)

  《永远的叔衡》以宁乡籍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何叔衡为创作原型,以花鼓戏的艺术表现形式,舞台呈现何叔衡自1913年(37岁)从宁乡出发,历经长沙、上海、江西瑞金,直到1935年(57岁)在福建长汀英勇跳崖、壮烈牺牲的革命一生。

《永远的叔衡》主创团队合影 星辰全媒体记者 谭芳 摄

  据主创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何叔衡是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是宁乡的精神财富、是稀缺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大型现代花鼓戏《永远的叔衡》深入挖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邃思想、崇高风范和高尚品德,打造一台主题鲜明、艺术精湛的红色剧目,是“传承红色基因 唱响红色宁乡”的需要。这台剧目,一是将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革命精神、感悟家国情怀、提升个人境界、激发报国斗志的红色党课,也将成为宁乡的一张红色艺术名片,对宁乡的“红色旅游”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将填补新中国成立以来宁乡没有推出过以宁乡籍革命先驱为题材的舞台剧目的空白。特别在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推出,更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宁乡是花鼓戏的发源地,是有名的“戏窝子”。采用“以剧带团”的形式,对宁乡花鼓戏艺术生产能力的提升及持续发展,对宁乡花鼓戏传承、繁荣振兴,都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永远的叔衡》精彩演出 星辰全媒体记者 谭芳 摄

  作为宁乡献礼建党100周年的一部重头戏,《永远的叔衡》由宁乡市政协、市委宣传部策划统筹,宁乡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宁乡市文旅广体局联合出品。主创团队由宁乡籍国家一级编剧赵风凯、宁乡籍国家二级作曲胡令强、中南大学建艺院青年作曲家胡悍、宁乡籍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唐国文、宁乡籍国家一级演奏家杨向东,国家一级导演贺希娟,国家一级演员夏明庚、宁乡籍青年舞蹈编导罗汇灵组成,该剧从艺术总监到编剧、作曲、舞美设计、副导演、舞蹈编导均由宁乡籍艺术家担当,是全省不可多得的推剧模式。经过一年的反复打磨、六易其稿,两个多月的精心排练,最终将一部讴歌革命先烈的好戏呈现在观众面前。充分体现“宁乡故事,宁乡人写,宁乡人演”的不可多得的“宁乡模式”。

(现场观众 星辰全媒体记者 谭芳 摄

  “大邑宁乡多俊杰,今日当思何叔衡”。 何叔衡出生在湖南宁乡西部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37岁怀揣为天下穷人谋幸福的雄心壮志离家求学,从此走上追求真理的革命之路。一个清末秀才从宁乡的小山村一路走到1921年的南湖之夏,播火种,开天辟地,45岁的何叔衡是中共一大代表中最年长的,却比年轻人还要热血沸腾。毛泽东曾评价何叔衡“叔翁办事,可当大局。”“何胡子是一头牛,是一堆的感情。” 在长沙,当选为湖南代表的何叔衡,在儿女们的配合下帮助毛泽东脱险并一道赴沪参加党的一大。在上海,闻听女婿牺牲的噩耗,为保护同志他强忍悲痛与敌人斗智斗勇。在瑞金,他身居高位,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不忘人民疾苦,与腐败黑恶势力顽强斗争。为革命大业,他不计个人得失,服从组织安排。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遇险,面对着强敌铁骨铮铮壮烈死,高风亮节万年青,实践了他“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永远的叔衡》通过动人心弦的表演完美呈现出何叔衡革命的一生,观者无不动容。

(主演定装海报 谷超俊供图

  演出结束后,首演剧目座谈会紧接着召开。省市相关专家和主创团队将齐聚一堂,就《永远的叔衡》首演情况各抒己见,为该戏打磨和提升出谋献策。

(震撼人心的表演现场 星辰全媒体记者 谭芳 摄)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市将紧扣这个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批精品力作。”除大型现代花鼓戏《永远的叔衡》外,还将精心创作一批红色精品小戏《刘少奇智斗巫汉》《红色交通站》,歌曲《英雄归来》、《红色兄弟》,长沙弹词《私访施家冲》,并将推进红色题材剧(节)目巡演,将文艺党课送进乡镇(街道)、进景区、进学校。

  宁乡高新区强化党建引领,全力打造园区发展红色引擎,以革命先辈的思想指导园区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以革命先辈的精神激励园区党员干部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园区常年开展党史微宣讲、现场观摩学习等形式丰富的党建活动。园区作为沙田何叔衡故里管理处党建结对共建单位,与文旅广体局联合出品大型现代花鼓戏《永远的叔衡》,是园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又一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