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盛富馨 摄影/刘柯)
秋末的一个午后,站在笨狼家·林木森书店的三楼眺望马路对面的幼儿园,可见穿着鲜艳的孩童在老师的带领下跳操,动作因生疏而略显滑稽,时不时发出的“一二一”呐喊声,稚嫩清脆,不失认真。在温暖阳光的调和下,这一幕像是童话故事里的明亮插画,妙趣横生。
转身,步入笨狼家·林木森书店的三楼室内,与相约的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隔桌对谈。通过她的讲述,一个个童话的萌芽与结果,从文字演变成画面,生动呈现她于童话与现实之间的来回。
从现实到童话
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哪里?这是一个作家终生都绕不开的话题。童话看似离现实生活很远,但在汤素兰的创作实践中,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仍是创作的根。
汤素兰与童话的结缘,看似不经意,却仿佛命中注定。自幼爱读书,少时几乎将下乡知青带来的书读了个遍,但直到上大学,汤素兰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童话。课上,老师将“童话”二字用粉笔写在黑板上,还是学生的汤素兰莫名觉得“童话”二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令人着迷。那堂课上,老师还介绍了《小溪流的歌》和《海的女儿》两篇童话故事,课后的汤素兰模仿着写下了《两条小溪流》,这是她写的第一篇童话故事。
童话的种子一旦生根,便会在日后发芽。毕业后,汤素兰成了一名编辑,秉承了“当一名好编辑”的职业信仰,她自觉只懂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实践。她的实践结果比过程更广为人知——一大批儿童文学作品问世,陪伴大小朋友成长。
从《笨狼的故事》到近年来出版的作品,读者可以察觉到,汤素兰的作品与现实、与时代的连接愈发紧密,她似乎在文学作品里,取现实的骨架,“再造”一个理想化的现实。
汤素兰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创作儿童小说《阿莲》,聚焦于“阿莲”这一农村儿童的成长,传递正能量,但也毫不避讳地描述生活中的善与恶、生与死,在复杂的人物刻画下呈现生活的本真。面对所生活的村庄耕地荒废的现实问题,她将童话的幻想与小说的写实融合,创作了《犇向绿心》,对城市化进程、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时代命题进行探讨,体现作家的人文担当。《南村传奇》构造了一个桃花源式的精神家园,以童话故事为触角问询人类童年精神的存在意义,饱含哲学气质和思考深度,而汤素兰对故事场景的设计与构架,仍然取材于自己生长的村庄。《绣虎少年》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为书写题材,讲述一位残障少年通过湘绣找到人生意义,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这一故事取材于原型人物蒋桐万,故事中有关湘绣和童谣的描述,也真实存在于湖湘大地上。
汤素兰的写作尝试拓展了童话的写作场域,现实生活的多元介入让童话的表达有了更多可能。但童话与现实生活在写作上如何保持微妙的平衡,让作品既不失童趣,又能反映时代生活?在汤素兰的心里,这一问题早已有了答案——契合人心。作品的创作需要符合人心、人情、人理,能够让人感同身受。这与她对于“童话如何永远年轻”的回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要想让童话被不同时代的孩子认可和喜爱,需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不因生存环境而熄灭的梦想与渴望。
在汤素兰的笔下,童话不是一味的幻想,更不是虚无,它更像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屋檐,在其下,可躲风雨、避烈日,同时可感知周遭的细微变化,如风雨拂过的清冷、烈日照射的灼热。
从童话到现实
创作上的成功让汤素兰荣誉加身,也让她对于自身的责任、理想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将童话的美好转变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是她穿梭在童话与现实之间的另一种尝试。
观照现实的《寻找林木森书店》,用童话般的叙述手法,将“书店日渐消失”的现实困境铺展开来,以“寻找”为主线,诗意表达汤素兰对于书店存在具有必要性的肯定。在现实生活中,她以《寻找林木森书店》为蓝本,在梅溪湖畔构建了一个真实存在的笨狼家·林木森书店。
笨狼家·林木森书店的装潢像是童话故事里某一动物角色的小小栖居地,蘑菇状的装饰、长颈鹿状的书架、云朵状的灯具……这里不仅展出并售卖汤素兰自己的文学作品,更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不定期邀请文学大家作创作分享。在汤素兰的构想里,笨狼家·林木森书店不仅是自己儿时梦想的实现,它更是孩子和作家不可或缺的城市空间——孩子在这里如探险般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成长;作家在这里展示自己的作品,无论是否功成名就。
在笨狼家·林木森书店开创之前,汤素兰已在省内外多个地方捐赠“素兰书屋”,亲自把关入藏“素兰书屋”的书籍名单,期愿让书籍陪伴孩子成长。“素兰书屋”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催生出他们对于文学、对于知识的渴望。同为藏书的笨狼家·林木森书店与“素兰书屋”有所不同,笨狼家·林木森书店是“汤素兰童话世界”宏大构想的全新尝试,将书籍售卖、人文讲座、演艺剧场等各种形式融于一体,全国仅此一家,目标是成长为百年书店。
童话领域诸多成就带来的多种身份,也让汤素兰不断调试,在各种身份带来的各项事务间取得平衡。在她看来,创作和教书是“人生的大石头”,是两项最重要的工作。创作使她作家的身份从未褪色,对读者而言,汤素兰与她的文学作品一直“新鲜”。教书则是她创作的一种延续——不只是她自己创作儿童文学,也需要更多年轻的力量加入到文学创作中来。
在湖南师范大学,汤素兰是颇有名气的“明星”老师,无论是文学专业课还是公共讲座,想听的学生往往需要抢占位置。在课堂上,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她会要求学生避免写作的炫技,忠于“真诚地表达”,这种表达来源于对生活的积累和对文字的负责。课堂之外,她捐赠设立“素兰文学奖”基金,鼓励学子拿起笔来,“将写作进行到底”。她设立在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工作室,也为学子提供实习机会,让学子在出版一线积累丰富经验。她站在儿童文学创作的高峰,鼓励并欣慰于后来者的不断攀登,这也是“汤素兰童话世界”构想中的重要一环。
前年去德国学习,汤素兰参观了格林童话之路,深受启发。去年,在以省政协委员身份递交的提案里,她提议沿梅溪湖畔打造一条湖湘儿童文学之路,用以展示百年来湖湘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她想让儿童文学进一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并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
将美好的童话变为现实的阻碍很多,但对创作童话故事得心应手的汤素兰对此很是乐观。精力不够,那就一步一步慢慢来;物质条件受限,那就多创作精品好书,用好的童话故事充盈与反哺“汤素兰童话世界”。汤素兰写就“汤素兰童话世界”的决心纯粹且坚定,就像她面对诸多奖项时,想的始终是继续创作下一个更好的作品。
在对谈的最后,汤素兰拿出一叠小读者寄来的信。信纸五颜六色,纸上的笔记或歪扭或端正,不少信件图文并茂。小读者们在信里,大多以“笨狼妈妈”称呼她,真挚分享他们读完《笨狼的故事》后的感受。在其中一封信里,小读者问道:“您现在的职业是什么?这个职业您是否做得开心?您还会继续创作作品吗?”
这位小读者也许跟孩童时代的汤素兰一样,尚不知道作家是一种职业。多年后,汤素兰以作家身份聚焦孩子的精神世界,用笔触描绘的童话世界使上千万孩子的童年五彩斑斓、更具幸福感。而今“是否做得开心”这一提问,像是跨时空的问候。在这场奇妙的问候里,无论写信人的名字是什么,他们都被汤素兰珍重地称为“小读者”;无论汤素兰获得了多少奖项,她都会被小读者亲切地称为“笨狼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