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吉海: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湖南省摄影家协会顾问
HPA/湘西旅游,正处于从组团观光式、卖场吸客式向体验式、沉浸式旅游转变过程中。这种旅游业态的转型裂变,催生了一些新的事物。业界一度看好的湘西民俗摄影,与起步较早的湘西文旅产业,呈现业态交融、相互促进的趋势,其走向值得民俗摄影研究者关注。
海量图片的生产和神速传播,改写了传统民俗摄影格局。在人们的观念中,传统民俗摄影应该是量少图精。从事民俗摄影的人,应该静下心来观察与思考,注重图片叙事的文化信息表达。新冠疫情过后,文旅产业进入复苏期,各地频频出招吸引客源,激活人气,行政驱动热闹异常。从湘西凤凰古城、矮寨大桥、芙蓉镇、八面山等景点旺季人流可以看到,游客外出游玩,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沿途即拍即发,图的是互动、开心。手机摄影功能升级换代,以其拍摄便捷、调图顺畅、网上传播快速迎来了全民摄影时代。华为、维沃等厂商在手机摄影性能上不断改进,出片争奇斗艳,掀起一波接一波的换机消费热潮。从网络传播看,湘西民俗摄影出彩图片和故事组图,不少是游客用手机随意捕捉拍摄的。一些流量大,构图生动、网民叫好的民俗场景,亦非专业者所为。
旅拍等新生行当和业态,借助民俗元素异军突起。景区租借服装照相服务,早已有之。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年发展成为一个服务升级的产业。前两年,凤凰同志告诉我,凤凰古城这些年的旅拍门店已发展到10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旺季生意火爆。旅拍消费者,多为年轻人。而穿着民族服装、佩戴银饰,选择民俗元素场合取景,很受年轻人的追捧与喜爱。这些同志还介绍,凤凰旅游客源也在发生变化。平常时段,散客和自驾游占了客源的60%多,旺季和节假日占到80%,旅行社的团队客,下滑到只占20%左右。过来依靠旅行社组图的传统营销模式,难以为继。龙山县举办的八面山帐篷音乐节、自行车赛,保靖县的“村厨”“祭山”,永顺县芙蓉镇的土家族“舍巴节”,花垣县的“从文读书季”“三省赶大集”、苗族“赶秋节”,古丈县涵盖茶文化非遗展演、茶旅嘉年华、云摄影大赛等内容的茶祖节,凤凰县的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四月八跳花节”,吉首市的“百狮会”、苗鼓文化展演,泸溪县的“村舟国内邀请赛”、浦市中元节巡游等,吸引众多游客参与互动、景点打卡、跟踪追拍,呈现了农文旅体多元混搭的跨界玩法。保靖县与贵州“村超”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24年举办首届“村厨争霸”大赛,湘西州有115支队伍参加,吸引不少摄影人围观拍摄,大赛带动县里接待游客4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81亿元。看来,体验式、沉浸式旅游与民俗文化展示融合,农文旅体康养融合,成为近年吸引客源、牵引消费升级、撬动旅拍兴起的又一个兴奋点。

◎ 1958年的吉首乾州万溶江畔(陈廷茂《湘西百年影像实录》)

◎ 1950年代中期,国家在贵阳召开苗文会议,贺龙元帅接见参加会议的苗族、土家族代表(中为贺龙,左一为湖南省民委主任龙辑五,左四为湘西州副州长彭祖贵,左二为花垣标准苗语点群众,后左一为石邦本)(陈廷茂《湘西百年影像实录》)

◎ 顶寒风、冒冰雪,踏遍山山岭岭找水源(1969年, 唐克立摄于龙山)

◎ 妇女工地打炮眼(1971年,龙赞才摄于保靖水田河)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凤凰沱江跳岩(徐德君摄)

◎ 保靖县城在人民广场举行知青上山下乡欢送大会(沙育昭摄)

◎ 凤凰古城(1980年,陈庭茂摄)

◎ 1980年代,湘西苗族青年在学习新编苗文课本(陈廷茂《湘西百年影像实录》)

◎ 湘西街戏(王再《湘之西》)

◎ 舞龙过江(叶红专摄)

◎ 织土布(龙颂江摄)

◎ 湘西苗鼓传承(苗族鼓舞国家级传承人石顺明教小女孩打苗鼓,龙颂江摄于吉首)

◎ 苗家火塘(李晓英摄)

◎ 苗寨接龙(张谨摄)

◎ 巴代雄水井祭龙取水(张谨摄)

◎ 花垣雅酉高务苗寨祭炯(明克林摄)

◎ 乾州牛市(田凯频摄)

◎ 湘西传统村落:古丈县九龙村(李梦影摄)

◎ 山村博士生的苗族婚礼(韩琦摄)

◎ 眉开眼笑(张忠摄)

◎ 国际友人激情漂流永顺猛洞河(王静摄)

◎ 永顺老司城土家摆手舞(卢瑞生摄)

◎ 凤凰腊尔山乡场(赵云摄)

◎ 苗家喜事(苏小明摄)

◎ 苗寨丰年(薛玉娣摄)

◎ 变化中的湘西十八洞村(韩琦摄)

◎ 乡村旅游带火十八洞(张谨摄)

◎ 乾州古城旅拍

◎ 入夜,凤凰沱江旅拍: 汉唐遗风(方文森摄)

◎ 凤凰虹桥旅拍

◎ 湘西州第二届旅发大会,2023年7月13日晚在凤凰样子举行开幕式
民俗摄影的观察视野与图片质量,在扩大交流中逐步提升。应该说,湘西州、凤凰县与中国摄协联办多届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在扩大民俗摄影的理论与学术交流,引入国内、国际民俗摄影名家创作、策展、办展、培训办讲座上,开辟了多元通道。这些年,来湘西、凤凰蹲守采风、拍片的,络绎不绝。凤凰摄协同志披露,湘西、凤凰的摄影爱好者,因拍片水平提升,参赛获奖,吸收为湖南省及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有几十人。中国摄影报等专业摄影报刊,推出拍摄湘西民俗的作品及刊登民俗摄影的理论交流文章,这些年也在逐渐增多。而发烧友出手升级更换摄影器材的,为数不少。湘西民俗摄影图片的质量与品味,观察研究湘西民俗摄影的视野与底气,较以前更加厚实、硬朗。随着这些意境迷人、内涵丰厚的作品大量传播,刷新了湘西文旅的文化标识,推动民俗摄影向大众化转型。纸质媒体也在跟随时代脚步,湘西州《团结报》创办的“文旅周刊”专栏,以集约报道文旅活动,图文并茂地解读湘西民俗文化,发挥了融媒体宣传湘西的窗口作用,读了使人眼光一亮。
中老年成为民俗摄影的重要力量和后备军。在湘西景区和举办民俗活动的公共空间,挤在前头兴致勃勃抢拍图片的,不少是退休的中老年人。这支队伍不断有后续力量补充进来。他们兼有闲暇时间和支付能力,从退休到走不动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打发。而年轻人面临就业与职场竞争的压力增加,只有少数实现财务自由又酷爱摄影的,才有时间和兴趣玩这个。带上设备自驾游,在一个地方停留几天或者10多天,扛着摄影器材,玩转乡村民俗,这些爷爷奶奶级别的发烧友,往往十分辛苦又自得其乐。在湘西古镇古村落,不时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摄协助推文旅产业和民俗摄影,作了很大努力。大家都是想为事业发展、文化繁荣,尽力做点事的。支持湘西凤凰举办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助推发展乡村旅游,各级文联、文旅部门与摄协,做了不少开拓性工作。凤凰等地旅拍规模现象现身后,省州县摄协及时调研总结,引导加强行业管理,促进景区旅拍健康发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协主席李舸也来到湘西凤凰做调查、推介。组织摄影家入村驻村采风,记录乡村发展变化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摄协的一项常规性工作。这些年,摄协在湘西开展过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民族团结、非遗传承等多个专题项目的征稿、竞赛,通过办展、宣传,扩大了湘西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影响,助推了湘西文旅产业的拓展。适应手机摄影新潮流,开展摄影名家手机作品展,推动手机摄影提质和大众化发展。引导长期项目实施和学术交流,鼓励部分有实力、有眼光的摄影家作长期影像调查。

◎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浙江摄影家颜劲松在凤凰县民俗摄影讲习所授课

◎ 平遥县职工摄影协会到凤凰采风

◎ 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凤凰旅投董事长张顺心在介绍竹山旅游模式,2022年,竹山村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18万元,创造了267个就业岗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3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1820元增加到2022年19800元

◎ 花垣县边城镇,游客在渡口等船拍照

◎ 小孩子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

◎ 乡野抢拍,退休人士居多

◎ 湘西同志在保靖沙湾村八部大王庙遗址,调查土家族祭祀习俗

◎ 龙山县在惹巴拉举办土家族舍巴日活动

◎ 正在进行中的龙山县八面山乡村帐篷音乐节

◎ 泸溪浦市古镇茶文化节,在吉家祠堂坪场上演传统阳戏

◎ 吉首乾州文庙,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向民航调度乾州灯会巡街

◎ 乾州灯会人员集合出发
湘西民俗摄影潜力巨大,与文旅融合前景光明。近几年的经济波动,对文旅产业发展造成冲击。游客的旅途消费,目前仍处于紧手或导游调侃的“穷游”状况。旅游业态的分化、组合,尚在进行之中。依靠行政推动办节会提振消费的模式,对新冠疫情后恢复旅游市场人气起到积极作用,但释放的能量毕竟有限,较难支撑持续发展。长远还是要靠遵循旅游经济规律。一些旅投、城投举债建设的长线项目,财务目前靠平台公司撑着,收益只能从长计议。湘西是块民俗资源宝地,可以挖掘的民俗事项很多。外地游客,多数冲着湘西少数民族独特文化遗存而来。经营好湘西民俗资源,可以赚取更多的回头客。游客拍摄的图片,是对湘西的客观宣传,民间传播效果有时超过官媒。正如来过湘西的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地摄影家所言,湘西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不一样的风味,是出片的好地方。纵观当下旅游市场,不少人造古物景点,已经遭遇冷落,而原生态的东西,其文化价值、吸客效应都在增长。游客的观赏、审美情趣以及消费热点,也在发生变化。适应游客需求、业态演变和市场细分,改进旅游管理服务,以优质民俗资源吸引游客和发烧友,在培育市场、拉动客源和提振消费上,可以实现多赢效果。民俗摄影需要财力开销,它的拓展,无疑受到商业收益的牵制。适应商业化浪潮推出的改良民俗项目,尽管花哨,但只要市场接受,能招引客源,往大众化发展未尝不可。一些有艺术追求的摄影人,对当下民俗摄影过度商业化运作,场景雷同、表情作假、图片失真、张冠李戴等弊端,有着切肤之痛。民俗摄影赛事组织者,也深陷投稿图片同质化的困惑。看来,民俗摄影在适应文旅融合商业化的同时,也要根据文化界和摄影人的期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域民俗原真性展示上,多开展一些既能满足大众化需求,又可展示湘西民俗品位与多样化内涵的活动。给游客和摄影人深入村寨探访记录日常民俗生活和非遗事项,提供便利。少搞一点应付性的假民俗,多做一些改善文旅基础设施和非遗传承人待遇、有利民俗文化长久传承的工作。
民俗摄影作为一门学问,它应该有自己赖以流传的学术、文献高地。宜发扬老一辈学者沉下心来从事田野调查的作风,继续鼓励有志于记录、传承湘西民俗文化的摄影人,开展长期项目影像调查,深耕村落田野,为新时代留下社会转型时期的传世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