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城长沙南隅,有一座以“大观仓”为名的艺术殿堂,正以独特的文化姿态,闻名文博圈与文艺圈。
你见或者不见,它都在那里等你。
这座由家族私藏蝶变为文化空间的非国有博物馆,不仅作为湖南省博物馆学会非国有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思想,更以创新之姿凭借两年开放运营就积累千万自媒体曝光量,诠释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
走进环保科技产业园兴安路,一栋以红砖与大面积玻璃窗构建的高楼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竖向线条勾勒出简洁挺拔的轮廓,整体设计低调而不失格调。
这就是大观仓艺术博物馆,仿若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内里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基。
馆边特植百株松树,苍翠虬枝间折射出《林泉高致》中“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的审美意趣。
自古以来,松树便是文人画家笔下的经典意象——生于沃土则蓬勃参天,长于悬崖亦坚韧挺拔,其四季常青的特质与虬曲苍劲的姿态,既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又暗合东方审美中刚柔并济的风骨,因而成为丹青墨韵中永恒的精神象征。
这些承载着东方美学基因的松树,也将成为未来创意人文空间的灵魂底色。不久后,这里将蜕变为融合自然与艺术的美学空间:手艺人与艺术家在此汇聚,创意集市、主题沙龙与雅致茶室次第展开,让传统文化意象与当代艺术生活相映成趣。
漫步其间,在松影婆娑间,一个充满诗意与创意的美学天地缓缓绽放,续写“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美学新篇。
(松树郁郁葱葱。馆方供图)
大观仓现代主义的极简线条与传统园林的借景美学交融共生,观之难忘。
(馆长郭家誉曾参加策划湖南博物院“齐家”新春特展,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馆方供图。)
当我们穿过一楼特设的新华书店·大观书房,黑色立柱上的箴言“人本就是广义的艺术”“没有谁是一个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引人深思。
作为湖南新华书店体系中唯一一家以艺术、文博书籍为主的艺术书房,这里的书讲述博物之美,也探究湖湘文化之深,像是一个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烟火的精神驿站。
大观书房还得到湖南博物院的支持,打造为展览图录免费阅读空间,为观者提供安静舒适的自习、阅读环境。
这是大观美学的起点。
作为一家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可以彰显自身藏品实力,也能体现其风格和性质。
大观仓,以古代艺术品为主,馆藏藏品堪称一部“古代社会纪录片”,生动呈现古人的信仰崇拜、礼仪规制与服饰风貌。
三楼“金石慈悲”造像展,汇聚大观仓艺术博物馆、湖南博物院近400件佛造像精品,跨越魏晋以来千年时光,展现经典艺术流派。金铜、石木、陶瓷等材质与佛教慈悲意蕴交融,塑造出刚柔并济的独特艺术风格。
展厅里,观音像垂眸敛目,菩萨像面容悲悯沉静。然而并不是每一尊文物都完好无损。有些佛像缺了头颅,有些断了手臂,每一道痕迹都写满颠沛流离的故事。
“这些艺术品穿越战火与动荡,辗转千里,终于在大观仓寻得安身之所。”大观仓负责人的话语里满是珍重,传递着守护的力量。
四楼“众流归海”主题展,展出近200件明清儒道释图像。明清时候,儒家、道家、佛家思想融合到一起,从当时的人物画、佛像雕塑、文学图像这些作品里就能看出来。展出的图像把老百姓过日子的喜好、审美,还有平时的精神追求都画出来了,可以一窥当时的生活。
有一幅民国十一年的《祭祖图》,吸引了几位游人驻足欣赏。这是由孔子弟子子路第69代后人绘制,用以追思先祖。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方牌匾下,男女先祖静静而立;下方描绘子孙祭拜场景,左边的人身着清代服饰,右边的人穿着明代服饰。这幅画,承载着一个家族对先人的敬意、对根脉的眷恋和“慎终追远”的执着。
明代文官像、双眼花翎镇国公像,能带观者了解当时的服饰制度;《文王访姜太公图》,带你偶遇“只此青绿”的无垠山河;《岳阳楼景图》甚至画有两只猴子坐在精美雕花的栏杆上,姿态生动,印证着“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之细节。
五楼“无限佳丽”展览,专门展出明清时期人物画里的文学故事和女性形象。展厅的窗景设计巧妙,自然光能洒进来,营造出舒适的观展氛围,观者可以慢慢欣赏,静下心来感受画作的魅力,也可以小坐窗前,轻松拍出大片。
展厅中,像《婚庆图》《对镜簪花图》《市朝鬻花图》描绘的内容特别贴近生活,仿佛走进古人的日常;《洛神》《何仙姑采药图》寄托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三、四、五楼是古代艺术展,是大观仓专题陈列常设展。而二楼是当代艺术空间,是今年新开放的临展区。
5月,二楼正在展出“助力中部崛起——长沙画院美术作品展暨湖南书画雕塑名家邀请展”。百余件作品如同璀璨星辰,共同照亮了中部地区文化自信的夜空;让观者在审美体验中,听见中部地区拔节生长的声音,看见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
在大观仓,尽可与展品来一次深情凝视,观毫厘勾勒之妙,悟意象诠释之深,品味一代代中国人的诗意和潇洒。
作为名副其实的“精神之仓”,大观仓珍藏超2万件文物,其中人物画近9000件。追溯收藏渊源,古代绘画权威典籍《宣和画谱》将道释画列为首要题材,由此不难理解大观仓对道释画的重视。
在大观仓丰富藏品中,6000余件元代至民国时期的水陆画尤为亮眼,且以明清作品为主。这些水陆画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深厚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逐渐成为文化艺术领域的“C 位”焦点。
大观仓还携手学界,系统整理600余件水陆画、祖宗画,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明清儒释道人物图像研究》。由王宜峨主编、郭家誉执行主编,并成功申报国家出版基金。
《中国明清儒释道人物图像研究》,是明清时期宗法礼制在儒道释三教合一思想指导下民间风俗和信仰的生动体现,让尘封于历史长河中的艺术珍品重见天日,也让大众得以领略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当观众在三楼“金石慈悲”展厅邂逅佛陀微笑,在四楼儒道释融合展区感悟“和而不同”的文明智慧,这座民营博物馆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践着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理想。
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是解码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密钥,每一次观展都是与先民的精神对话。
“自从开了这个博物馆,我们一家人就守在这里了,春节都没法外出。”郭家誉馆长感慨道,“我们就像文明碎片的守护者,舍不得离开。”
国家文物局2022年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备案博物馆6565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达2175家,占比约33.1%。这些非国有博物馆在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文明成果、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过,由于缺乏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非国有博物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挑战,大观仓正在探索“文博+”创新模式。通过科技赋能展览、开发研学课程、推出文创产品,让传统美学融入现代生活。
总有一些器物,被时代抛弃,被人们遗忘,消逝在岁月深处;也总有一些器物,它们沉淀着文明的星火,承载着人们的努力与欢愉,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大观文化,包罗万象!大观万象,邀你共赏!(文字/王绵 摄影/李若男 羊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