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晚,像是寻常赴一场好友约会,穿过车水马龙的城市街道,在各式霓虹灯的照映下抵达湖南大剧院。
只是这次的赴约与以往略有不同。在湖南大剧院“笑工场”剧场开演的同时,我们采访了今晚压轴表演的大兵,一个具有全国知名度,在长沙乃至湖南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听他讲述他与相声的故事。
大兵接受访谈
“讲相声需要天赋”
简单介绍后,对大兵的采访直入主题。大兵一开口,蹦出的是极其标准的普通话,与电视机里或演出现场操着一口“塑料长沙话”的大兵形成反差,令人惊讶。讲起他与相声的结缘,他很是正经地回忆种种细节,与舞台上表演相声时插科打诨的大兵相去甚远。
相声对于湖南而言,最初是外来品,在北京、天津一带繁盛,而在湖南本土少之又少。欧德林(开口笑)在相声于湖南本土落地生根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长沙大鼓。在大兵看来,前辈欧德林(开口笑)是百年不遇的相声天才。
儿时的大兵通过广播听到了来自各地的相声,很是喜爱,且几乎听一遍就能背下来。对此,还是孩童的大兵从未深入考虑其中的因果,只是纯粹地沉浸其中,做着“有朝一日能干这个”的美梦。“听一遍就能背下来”,在旁人看来是一种天赋,这在大兵的相声生涯中也得到了验证。
广播里的相声必听,听一遍几乎就能背下来的大兵在高一迎来了上台表演的机会。在新年联欢会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兵在未形成相声本子,仅打腹稿的情况下,上台表演了一段单口相声,博得满堂彩。那是联欢会上唯一一段相声表演,如今的大兵回忆,评价那时的自己是“小孩子不知道怕”。
在相声这条道路上,大兵有许多“不知道怕”的时刻,那更像是大兵对相声义无反顾的爱,一旦选择便为之坚定。
大兵(左)演出中
在全国未有相声表演专业的情况下,高考后的大兵选择就读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专业,因为他认为专业的“说学逗唱”离相声领域近。大学时期的大兵将学校图书馆里有关相声的书籍读了个遍,给图书馆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此之前,这类书籍几乎无人借阅、翻看,这也侧面说明相声在当时的湖南仍是“另类的存在”。
大三时期,大兵与同校的学生开始搭档说相声,经常活跃在大学里的各个舞台,颇受欢迎。也是这一时期,部队来学校招人,提出的要求是“男孩,能说相声,会唱歌,最好还能跳个舞”,大兵完全满足条件。一心想讲相声的大兵由此迎来了更大的舞台,有机会在全国各地开展慰问演出。
80年代末期,大兵主动选择离开部队,这在当时的人看来,需要莫大的勇气。而这看似莽撞的举动,却让大兵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90年代,从电视台主持人到歌厅里的相声演员,从籍籍无名到最终站上春晚舞台,大兵在相声路上的闯荡并非一帆风顺,但始终一往直前。
而今回顾那段为相声痴狂的青葱岁月,大兵强调热爱的纯粹、创作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天赋对相声演员的重要性,这种“发现人性弱点”的天赋是成就千金难买好段子的重要前提,在大兵看来只有极少数人才有。
“上春晚是个人的一小步,
湖南曲艺的一大步”
在时间的跑道里,人生的展开是线性的,偶尔随着事物的复杂性或深刻性缠绕成一个结,留下独特印记,而后继续向前延伸。春晚是大兵回顾相声生涯绕不开的一个结,不仅对于他个人,对于湖南曲艺也是如此。
操着一口“塑料长沙话”讲相声的大兵在90年代末的长沙娱乐场备受追捧,他演出的相声广受欢迎、一票难求。1999年,大兵与搭档奇志带着作品《白吃》登上央视春晚,“奇志大兵”组合一时间火遍全国,作品获得“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最佳节目二等奖”。2006年,大兵再登春晚,表演《谁让你是优秀》并获得戏曲曲艺杂技魔术类二等奖。2007年,大兵三登春晚,表演《免费电话》并获得春晚戏曲曲艺杂技魔术类二等奖。“上春晚是个人的一小步,湖南曲艺的一大步”,湖南曲艺的名声随着大兵登上春晚的脚步越发响亮,大兵也成为湖南曲艺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全国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登上春晚是大兵作为相声演员的梦想,他曾在年少憧憬时觉得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登上春晚后的大兵,在收获名利的同时,坦言在创作上有过被杂念困扰的迷惘期,为了再登春晚而在创作过程中自我“框住”,成功过,也迷茫过。这是许多创作者都曾面临的境遇,好在大兵最终怀揣着对相声的纯粹热爱排除杂念、走出迷惘,回归到相声创作的本身。
“不想出名的演员不是好演员,荣誉对演员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安慰剂”,大兵直言,“但这一切(名利)会成为演员的负担,让演员没办法全力前行,等于背了一座山在身上,这都是要放下的东西。”这一放下的过程大兵自知很难,他也在摸索着前行。
无论如何,21世纪的前十年,大兵在相声路上从未停止过前行,或许有过犹疑与停顿,但思辨过后确定方向,下一步走得更坚定。
“听相声还是要来笑工场”
进入21世纪,湖南相声赖以生根的长沙歌厅呈现颓废之势,相声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湖南相声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态,本就根基不扎实的湖南相声发展遇险。湖南相声如何延续生存?这是明晃晃摆在湖南相声人眼前的问题。面对行业的发展之问,大兵果断出手:2009年,大兵成立笑工场,成为湖南相声人才培养、相声市场培育的“先行军”。
如今,笑工场已成为湖南文艺市场中的重要力量,由笑工场培养的青年人才蠢得死、熊壮、刁子等名扬省内甚至全国,继承与推广湖南相声的精髓,许多人已形成“听相声还是要来笑工场”的认知。这对于大兵而言,是笑工场的一大成绩,但笑工场还承载着他关于相声的更多思考。
在笑工场,来自湖南各地的演员用“塑料长沙话”或者各地方言表演,湘潭、株洲、岳阳等地的方言可能出现在同一个相声作品的演出过程中。这是大兵“相声是方言的艺术”的理论实践。方言代表着演员从小构建的思维体系和表达体系,是艺术表演的“血肉”,演员用方言表达是活泛、鲜活的表达,能够与本地观众产生文化层面的共鸣。当湖南相声走向全国,大兵认为方言的表达可以在与表演所在地的语言之间取得平衡,寻求“最大公约数”。笑工场的演员们也是如此探索和践行,效果不错。
创作是笑工场发展过程中极其看重的一环,这与大兵的相声理念分不开。大兵认为,与其他曲艺形式相比,相声的优势不是表演,而是创作。如果相声是一把枪,那创作是最有杀伤力的子弹。在创作过程中,相声演员需要观察自己、剖析自己,挖掘人性中的丑恶,最后将其夸张化、幽默化地表现出来,形成对真善美的映衬,进而为观众带去参照和共鸣。观众能从所创作的相声作品中获得什么,不是大兵最为关注的焦点,他强调创作是演员在相声道路上走踏实、走长远的必要条件,至于观众看完相声之后的获得,他认为是“尽人事,知天命”,就像阅读文学作品对应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声作品也有供观众品读、发散的空间,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相声创作的形式和内容随着笑工场演员的探索愈发多元。2025年1月25日至26日即将演出的相声剧《特工大师傅》是大兵带领笑工场演员在相声创作路上的又一尝试。成立笑工场之初,大兵就在剧场内引入弹词、快板、双簧等多种表演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对于与相声朝夕相处的大兵而言,他深知相声与其他曲艺艺术的边界与共通点,《特工大师傅》是他将相声与戏剧结合的创新性探索。相声作为曲艺表演,是“跳进跳出”的,是表现;戏剧表演是深入其中的,是在线。将“表现”与“在线”两种不同的美学追求融为一体,大兵认为这是“创举”。他形容,相声对生活的反映是“面”,剖析生活的横截面,开口小;戏剧反映得则是生活的“段”,表演时间长,感染力更强。两种不同表演形式的结合将带来更大的创作红利。
采访结束后,大兵匆匆告别,前往演出现场。再见大兵,先闻其声,用“塑料长沙话”说的一句“啊耶,我这是来错地方了吗?”一出,现场掌声雷动。大兵笑意盈盈地走向舞台中央,很是自然地融入了相声作品构建的剧情中,赢得观众欢笑阵阵。
在节目的串场时间里,大兵向观众推介相声剧《特工大师傅》,他真挚地称这部剧是“可以在全世界立足的作品”,欢迎大家带着怀疑、带着踢馆的心态来剧场观看。又在与搭档的一唱一和中,将卖票说得幽默化,今日买票“打六折”“五折”“四折”“还送毛毯”,观众猝不及防地被逗笑。这或许就是大兵所说的“相声的天赋”,任何条件下他都可以抓住机会幽默地表达,其后是他基于对自己、对作品的自信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