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星辰旅讯 > “长沙文艺新人”丨破界者李铁锋,在墨守迹象中篆刻出自己的门庭
“长沙文艺新人”丨破界者李铁锋,在墨守迹象中篆刻出自己的门庭
来源:长沙文艺 | 作者:柏希编辑:潘璐值班主任:李若男值班编委:林展翅 | 2025-04-29

  “墨守迹象”是李铁锋非常喜欢的一个词,出自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他用他最喜欢的陶印刻下他最喜欢的词,来表明自己的艺术心迹。

  第一眼见到木质门牌上“铁面山房”四个字,我就在想,这位名叫李铁锋的艺术家,会是个多么“铁面”的人。初次见面发现,这四个字和他本人外表相距甚远,“君子如珩”来形容他应该更加贴切。98年出生的李铁锋,年轻富有朝气,沉浸书法篆刻又使得他比旁人更加安静温润。

  我问他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他笑着说:“我的朋友经常叫我铁头,篆刻大师赵之谦先生曾篆刻过著名的‘三铁印章’:‘铁头铁面铁如意’。于是‘铁面山房’就成了我的斋号,‘铁如意’也成了我的号。”

  

  李铁锋走上书法之路,还源自他当教书先生的外公。外公是一位老教书先生,写最规整的楷体字。外公带他书法入门,当然也教他学习主流的楷体字。“我还记得临摹的第一本字帖就是颜真卿的《勤礼碑》,那时候也没有宣纸,就在报纸上练字。”回忆起过去学习书法的日子,李铁锋充满了怀念和感慨,从那一页页练习的报纸开始,他就不知不觉踏上了自己的艺术人生之路。那时候的他或许也不会想到,多年后的自己会考入书法专业,会爱上篆刻秦印,会把书法篆刻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这种不确定性、随机性是李铁锋日后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质,也是他为之着迷的篆刻手法。

  随着在书法路上的不断学习和成长,李铁锋考入了云南曲靖师范学院,继续学习书法专业。这是一所综合类院校,相较于专业的艺术院校来说,书法专业并不是学校主流,但李铁锋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如果说之前的学习都是自我学习,大学后的李铁锋算是真正开始接受系统学习。得益于大学的各种专业课程及专业老师的指导,他更系统地学习、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史,无论从技法还是理论上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印从书出,学习书法之后,篆刻也自然走进了李铁锋的艺术学习之路。篆刻融合了书法、雕刻,是汉文化独特的表现方式。一方印中,既要体现刻者的书法笔意,还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篆刻又是一个新的挑战。选择秦印,一是他骨子里性格的“反叛”,再就是秦文字的活泼,充满了趣味性、不确定性。在之前,秦印并不普及,篆刻主流是古玺、大古玺、工稳印、明清流派等,当时刻秦印的人并不像现在这么多,李铁锋觉得很不一样,他不喜欢随波逐流,加之自己也很喜欢秦文字,就开始了篆刻秦印。

   

   

 

  在“铁面山房”工作室里,李铁锋展示了他在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的入展作品和他喜欢的创作作品,从这些作品里,我发现他并不是外表所表现出来的安静温润,他内心有自己的坚持,不断坚持,又不断打破,周而复始凿刻出属于自己的方寸天地。

  熟悉秦印的人知道,秦文字比较特殊,所以秦印绝大部分加刻“田”字界格,以区隔印文。秦印里的界格,使印面得以统一划分为四个小格。有了这四个小格,印面被分成了四个相对独立的“小印面”,每个“小印面”中文字不受左右或上下字间的干扰,秩序感增强,这是界格的优势。由于界格的存在,印面四字各自占位,彼此之间全无礼让、顾盼、揖让、关照之情,这也是界格的劣势。

  李铁锋在熟练篆刻秦印之后,“反叛”的他又开始想着挑战不一样的东西,“这些界格是不是可以去掉?去掉之后是不是又有新的东西、不一样的东西?我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李铁锋聊起自己的创作理念,显得随意自然,实际上要去做又是一段跟自己较劲的过程。

  篆刻离不开书法,李铁锋在想要去掉界格之前,就要把秦印文字再重新书写练习。秦印里文字的横,绝不是完全水平,而是伴有欹斜倾侧,秦印里文字的竖,也往往伴有生动的摇摆,它的文字姿态飞扬,在界格的框架之下得到安稳。如果没有界格,融合这些肆意飞扬的文字,对篆刻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秦文字真的太活泼,那时候天天练字,把秦印文字全部一遍遍地梳理,再一遍遍地研究细节,找到文字里的规律和我自己的节奏,让它们有一个自然的融合,然后再开始‘破界’篆刻。”

  “我一直坚信要与古为徒,书写出来的文字、刻出来的印字要往古人身上靠,然后与古为新,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加入自己的新理解,让新古元素有机结合。”

   

  书法篆刻须入古,真正入古,才能接续先贤在书法形而上层面的血脉和生机,但师古不泥古,才愈古愈新。

  在翻阅关于秦印文献时,发现这么一个词很有意思——“荒率”,我们大抵觉得是个贬义词,很草率。但在篆刻大师看来,荒率是很入古却又很自我随性的作品。荒是古的意思,率则多是指篆刻者的雕刻水准。很多时候我们在书法中常用古不古来评价,也就是说有没有传承的意思。但仅有传承也不行,桎梏了创新,所以要有篆刻者自己的“率”。秦印的荒率,是有随机生发的成分,但是,这样的随机生发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求篆刻者对文字的可塑性非常熟悉,并且在处理中不拘一格。所以好的篆刻作品,是将印章规矩化后,加入历代的荒率而成的艺术。

  对于李铁锋来说,去掉界格的秦印非常有挑战性、趣味性,除了印制的自由、文字的自由,更有创作者心态的自由。

  “去掉界格的秦印,会使得两字如同一字。与带界格的印面相比,现在字与字之间是没有分割的,更加的一体化和更具整体性。”

  对于自己的创作,李铁锋有自己的谨慎,入古不仅仅是字形的入古,也有精神层面的入古。“创作时会先找字找词,找容易出空间效果的词,不用生僻词和有争议的字。”譬如“纤”字,“纤”对应两个繁体字。分别是“縴”和“纖”。《玉篇•系部》:“縴,恶絮也。”它的本义是恶絮,又指引船前行的绳子,如“拉縴”“縴夫”;又指牵牲口的绳索,如“縴牛”。因为这些动作都与“牵引”相关,所以,篆书应篆作“牵”。纖,《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细也。“本义是细小、细微,如“纖細”;又指细纹丝织品,《楚辞•招魂》有一句“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又指祭服的颜色,“黑经白纬日纖”;又指衣薄貌,如“纖薄”;又指细绒,如“纖維”;又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如“纖毫”等等多种意思,篆书应篆作“纖”。同一字,表不同意思,篆字也有不同用法,在不同的诗句中也有不同的用法,所以李铁锋尽量避免使用存在争议的用字,力求遵循古人创作规则。

  选词之后,就会画稿。所谓画稿就是将一个字的造型、在不同时代的造型,用不同的章法、不同的表现形式画出来,圆的、方的、长条的等各种形状,在纸上多画几遍。“画一个字还不够,字与字之间的搭配,它的咬合、挪让,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分,都要一一搭配,每一个字的起承转折之势都不一样,再从中挑一个最好的效果去刻印。”

  听他侃侃而谈,我不自觉想起他说的“铁头铁面铁如意”的三铁印章,赵之谦先生篆刻的三个“铁”字,同样的字,却是三种不同的形态,相互融合又各具特色,创作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也默默契合了李铁锋的创作理念和追求。

   

  “如果一个内容篆刻完不满意,我就会把石头磨掉再刻一遍,再不满意再刻一遍,如果一个词刻完三次还不满意,那就另外再找词。有的作品刻完之后,也不会立刻拿去用,而是会盖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看两三天,有的作品看个两三天之后觉得,好像还能再动一动,于是又再修改一下,改完再看个两三天,觉得行就行,不行就不要了,重新再选字画稿。”

  大抵艺术家都有一种较真的个性,既追求作品完美,也执着于创新。印章分为印文和边款,李铁锋对于边款的设计也要力求做到不一样。

  “一般的边款都是拓的乌黑发亮,方正显得死板,我就想设计一些不一样的,譬如有的边款我会设计成青铜器的铜锈效果,会一直研究怎么做出效果。有的会设计成像古代拓片一样,还有青铜器上的花纹、简帛等等,都会用在边款的创作之上。”

  除了在石头上凿刻,陶印也是现在李铁锋非常喜欢的一个表现形式,在陶泥土上捏制刻印,然后烧制出来。他拿着在铜官窑烧制出来的陶印,和普通的印章显得格外不一样,更粗狂古朴也更随意,手握处是用手捏制凹陷进去的,他笑道这样比较符合人体工程学。“陶印没有那么稳定,陶泥干的和烧制出来的是不一样的,泥里面有气孔,会盖不实,这是石头凿刻做不出来的,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机性。”

  “墨守迹象”是李铁锋非常喜欢的一个词,出自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他用他最喜欢的陶印刻下他最喜欢的词,来表明自己的艺术心迹。沿袭古人的足迹,加入自己的率性而为,形成新的独特风格。

  “秦系陶文与青铜器铭文、石刻、诏版、权量、玺印、钱币文字一样为秦文字应用的遗存,构成了书法篆刻史的一个重要源头。”这是他在陶印边款上刻制的一段话,他将“与古为徒”体现在各个方面,学习不同的古人篆刻手法,就是他新的挑战。

  古人有诗云,“人间万事细如毛,磨损胸中万古刀。”学艺者最忌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在谈到创作状态时,李铁锋有自己的见解。“状态好的时候才会写字和篆刻,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会写字,浮躁的状态很难做好任何事。状态好的时候写字篆刻可以做一个通宵,不停地写、不停地刻。杂事繁乱、扰人心静的时候就会放空自己,或者去钓鱼,让自己静下心来。”

  “有时候,慢即是快,让自己慢下来,创作就会更加容易。”

  他调侃自己现在就过上了老年人的钓鱼生活,但“静下来”对于书法篆刻者来说是很重要的状态,篆刻时慢慢感受石头的质感和印文逐渐浮现过程的变化,刀感、手感与心意相通,才能让这方寸天地赋有独特艺术生命。

  大学时代的李铁锋,篆刻对于他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竞赛,篆刻出来的作品能不能入展是他最关注的事情。当获奖了、入展了之后,当技法愈发成熟了之后,当钻研愈发深入之后,慢慢地他心境又有了新的变化。“现在篆刻更多的是偏向于自己的内心,要篆刻出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味道,篆刻出来之后上不上展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打动自己。”

  最后我问他有没有什么经验传授给想要学习书法篆刻的学生,他引用了王羲之写过的一段话:“夫欲书者,先干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大约,这也是他时刻警醒自己的一段话。

  走出工作室大门,天色已渐晚,门口晕黄灯光下,木质的门牌上“铁面山房”四个字折射出微微的光芒,很微小但不容忽视,现在看来,这四个字再贴切不过了。

  李铁锋简介

  李铁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长沙市篆刻委员会委员,湘乡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岳麓印社社员,龙山印社副社长。获评“2022-2023长沙文艺新人”。

  作品曾获: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 入展

  全国第八届篆刻展 入展

  第一届当代中青年篆刻艺术双年展 入展

  “斩截之迹”——两汉魏晋南北朝印风创作研究主题展 入展

  “福泽东方”第七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 铜奖

  “鱼跃福地”第八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 铜奖

  “天风海涛” 第九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 入展

  “吉金华章”——当代秦系印风作品展 入选

  “印象湘江·第三届湖南篆刻艺术展” 优秀奖

  云南省首届大学生书法篆刻展 优秀奖

  全国大学生篆刻展 入展

  第三届“陈介祺奖”万印楼篆刻艺术大展 入展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云南篆刻精品展 二等奖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湖南省篆刻展 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