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酒穿肠过,神仙站不稳”——在攸县,醉意从这里开始。蒸汽在半人高的蒸甑间升腾,满屋氤氲着熟粮香和酒香,令进屋的人们顿时飘然欲仙。
六百年的呼吸在铁锅里咕嘟作响,这是独属于攸县的温度。当机械酿酒席卷市场,文家人仍坚守着传承七代的技艺,用最古老的方式,酿最纯粹的酒。
(古法酿酒。以上图片均由谢望东/摄)
攸县古法酿酒技艺始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清末民间时期,文氏第七十二爷文双庭带领家族男丁妇孺,人人学艺,家家酿酒,使得地域经济繁荣,家族兴旺。迄今七代传承人,世代传承蒸馏白酒技艺,“沙陵陂谷烧酒”闻名于湘东地区。
(图源:文旅株洲)
攸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南端,其中山脉的主峰太和仙海拔最高,山腰有许多的云岩山洞,居民曾用有藏酒作窖,二十世纪初中央红军第三方面军曾在岩洞指挥作战,村民备酒于红军将士饮用御寒,是民拥军的佳话。
攸县古法酿酒从选粮到窖藏,14道工序环环相扣:浸粮看天时,冬日泡三天,夏日仅需半日;拌曲如绣花,20味草药秘方碾粉,指尖翻飞间精准配比;洞藏候光阴,太和仙红军洞恒温18-25℃,陶坛静卧三年。
以辣蓼草+九里香等20味草药搓成的酒曲丸是文家祖传的活性密码,也是攸县古法酿酒的灵魂,“市面酒曲三小时发酵,我们的方子要养七天。”老师傅的手像杆精准的秤:“少一钱不香,多一克则冲”。
晒干的草木碾成末,与稻粉揉成曲丸,在阴凉处静候七日——这是微生物与植物的秘密契约。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攸县酒厂”成立,兼并了文氏酒作坊,聘请第五代传承人文五美为技术总监,传承古法酿酒技艺,攸县酒厂生产20多种酒,其中“攸河小曲”“桂花酒”获银奖,“攸县煮酒”获金奖,煮酒是红军洞陈年窖酒,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曾被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推举为国务院办公厅的“庆功酒”,得到了毛主席的夸赞。攸县酒厂的产品销售全国各地。
90年代县酒厂关门时,第六代传承人文忠瑞挑着酒担走遍莲塘坳,扁担磨得发亮。新世纪返乡重启酒坊时,村里只剩三家老作坊。
(古法酿酒。以上图片均由谢望东/摄)
如今传到第七代文耀辉,这位年轻的传承人在守住根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建标准化酒厂,开发20余款产品。
“老手艺不是博物馆标本。”他带团队研发的产品走红网络,古法技艺在电商平台年销上千万。
(文耀辉供图)
2023年,当文耀辉把“苝韵颜酒”带到香港推介会,原香港特首、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也禁不住举杯惊叹。这款获国际SDS认证的果酒,内核仍是祖传工艺——用时间驯服野性,让草木与果实自然对话。
一坛古酒酿出湘东山河魂,老甑新柴燃得正旺,蒸腾的何止酒气,分明是山水熬煮的时光原浆。
捧起这杯温润醇厚的岁月陈酿,一杯敬执着,一杯敬真诚。
所谓传承,不过是让山水的呼吸,渗进每位华人的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