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在线7月15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盛富馨 通讯员 谢文迪)7月14日,由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联合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暨第二期‘思政+电影’艺术工作坊”在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来自电影行业、各高校、文博文旅、新闻媒体等各行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电影艺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之道。
论融合之道:以影为媒,让思政教育直抵人心
“好的思政教育像‘盐’,要溶解在电影艺术的‘食物’中自然吸收。”湖南教育电视台编导、湖南农大在读硕士汤伶俐结合其获“夏衍杯优秀剧本奖”的作品《亲启》,分享了“思政+电影”的创作心得。她以浏阳村民张秋香70岁捐建书屋、培养12名大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例,提出“思政+高概念”“思政+人物”的融合路径,强调要让价值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省影评协秘书长、青年导演王东结合自己参与创作的电影作品,畅谈了作为电影从业者对总书记回信精神的理解,他认为,总书记的回信,是党和国家对电影工作者和电影事业的关心与重视,作为一位电影工作者觉得特别荣幸、特别激动。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之所以能票房口碑双丰收,是因为这些创作灵感都来源于人民,内容回馈于人民,最终得到人民的认可。近期,王东监制的电影短片《去往有风的地方》《天经地义》以及担任总制片人拍摄的电影短片《萱草椿树盼归巢》将陆续上映,继续立足生活,扎根基层,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把个人的艺术理想、艺术追求融入国家的发展事业之中。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刘库从教育实践出发,建议将红色影人专题讲座、基层采风创作纳入课程体系。“田华老师婉拒商业代言、资助贫困生的事迹,本身就是鲜活的思政教材。”他透露,其通过在教学中融入红色电影研讨、引导学生扎根基层创作,所指导的学生作品连续多年在全国戏剧文学赛事中获奖,印证了“扎根生活”的创作理念。
隆平水稻博物馆馆长盘敏以《袁隆平》电影为例,阐述了“思政+电影+文博”的育人新范式。该馆通过还原电影场景、展出院士小提琴等文物,让观众在光影与实物的交织中感悟科学家精神。“电影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记忆锚点,博物馆则让这份记忆可触可感。”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宣教部部长谢华提出,可借鉴电影叙事手法升级红色展陈,如用声光电技术重现刘少奇领导安源罢工运动场景,让革命精神在沉浸体验中直抵人心。
启合作新篇:共建“电影思政课”研究基地
座谈会现场,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别与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长沙市电影行业协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成立“电影思政课研究基地”。根据约定,三方将联合开发红色电影课程、培养影视创作人才,推动电影资源向思政教育资源转化。
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主席谢子元表示,此次活动是对总书记回信精神的快速响应和生动实践。“电影有望成为新时代的标志性艺术形式,而‘思政+电影’的融合,既为思政教育注入活力,也为电影创作指明方向。”他呼吁电影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携手,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筋骨”的作品。
此次座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湖南农业大学与湖南电影评论协会搭建了深度合作的桥梁,也为电影艺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双方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开展更多相关活动,为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艺术人才,推动电影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