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星辰旅讯 > 爱晚亭的枫林晚照里,藏了多少文化DNA?
爱晚亭的枫林晚照里,藏了多少文化DNA?
来源:文旅长沙 | 作者:湖南日报·新湖南 | 编辑:刘琛 | 2025-08-14

  长沙,坐拥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尚新潮的“网红城市”,吸引无数青年慕名而来的“年轻人友好城市”……漫步长沙,山河与岁月给予它千年底蕴,古老与青春在这里双向融合,历史与潮流在这里交相辉映。来长沙吧,看看岳麓山层林尽染,橘子洲头百舸争流,感受这座幸福“现代城”的风华正茂。

  爱晚亭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原称红叶亭,亦称爱枫亭,后取唐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改今名。为一重檐攒尖八柱方亭。毛泽东青年时常来此。绿瓦朱栏,重檐披衬,别有风致。原亭已毁,1952年重建,毛泽东题写“爱晚亭”匾额。

  你知道吗?爱晚亭原本不叫爱晚亭,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景点名称是几经翻转后落定的神来之笔。

  1792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在清风峡畔筑亭,初名 “红叶亭”,为往来学子与游人提供歇脚之所。后来,著名学者、曾任湖广总督的毕沅登临时,见秋枫似火,念及杜牧 “停车坐爱枫林晚” 的诗意,遂改名为 “爱晚亭”。这座亭台自此与西湖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安徽滁县醉翁亭并列为 “中国四大名亭”,其独特的江湖地位,恰是在层层叠叠的人文印记中淬炼而成。

  爱晚亭的魅力,首先源于文人墨客的笔墨滋养。罗典原作、程颂万改作的楹联 “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以灵动笔触勾勒出亭周景致,成为亭台的第一道文化注脚。张栻的《憩清风峡》、钱沣的《九日岳麓》、欧阳厚基的《岳麓爱晚亭》,或咏山水之趣,或抒登临之感,字字珠玑间,让爱晚亭的名气随墨香远播。更令人称奇的是衡山人汪涛撰写的192字嵌字联,对仗精巧,意境宏阔,至今仍是岳麓山最长的楹联,将亭台与岳麓文脉紧紧相连。

  亭内横匾刻着的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笔力苍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的豪迈与亭周秋景相映成趣。这座亭台见证过太平盛世的朗朗书声,也目睹过兵荒马乱的铮铮铁骨,更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湖湘才俊怀揣梦想、勇攀高峰,将无数传奇故事写进时光。

  古亭诗未央,爱晚歌未歇。从初建时的朴素亭台,到如今承载着万千情思的文化地标,爱晚亭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它是诗的化身,是史的载体,更是无数人心中关于湖湘文脉与家国情怀的精神图腾,在清风峡的枫影中,永远诉说着未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