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演艺+旅游”已成为消费新热点,形成了实景演艺、主题公园演艺、剧场演艺等多种业态。从“旁观者”化身“剧中人”,从“视觉冲击”到“多感官融合”,从“地域标签”到“文化名片”……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文旅演艺项目或“嵌”于街巷之中,或“镶”于景区之内,通过可感知、可参与、可共情的体验,完成了当代人与历史文化的跨时空相遇。
今年以来,由湖南省演艺集团出品,湖南省演艺文化传播公司创作的文旅演艺剧目《西汉有戏》在行业引发广泛关注。该剧自5月中旬在湖南大剧院首演以来,口碑与话题双高开,在大剧场版的基础上,创作团队在5月底又推出了小剧场版,同样好评如潮。紧接着,7月25日在常德河街鸳鸯走马楼推出了文旅景区版,8月7日在长沙东茅街茶馆又推出了说书人NPC版,而备受关注的博物院版也即将常态化落地湖南博物院。这一系列“创新组合拳”巧妙融合了城市观光、沉浸演艺与互动体验,成为湖南“演艺+旅游”跨界融合的又一生动实践,也让《西汉有戏》真正做到了持续“有戏”。
(《西汉有戏》大剧场版)
多模态运营塑造项目生命力
“一剧多版、一剧多场、一剧多演、一剧多效”
文旅演艺长期面临内容同质化、单一化困境,传统大剧场大制作虽然气势宏大,却难以满足不同受众层次和消费场景的需求。市场上,一些动辄几千万乃至数亿元打造的文旅演艺项目迟迟收不回成本,一度陷入“大演大赔、小演小赔、不演不赔”的困境。为改变这一局面,湖南省演艺文化传播公司创新推出“聚力计划”,以小成本孵化和培育兼具艺术性和市场性的“小而美”的文化项目。通过全程算好“经济账”、项目制管理、整合国有文艺院团资源等模式,实现解题破局。
《西汉有戏》制作人史力介绍,该项目从立项伊始就提出了“多版并行”的战略,涵盖大剧场版、小剧场版、文旅景区版、说书人NPC版等多样形态,打通剧目在空间和形态上的多元延展。比如,湖南大剧院的大剧场版呈现出史诗般的气势和高端制作水准;而小剧场版则更加注重观众与演员的亲密互动和细节体验;文旅景区版巧妙地融入在地化元素,深化地域文化与场景优势,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说书人NPC版更创新性地利用互动和沉浸式体验,带来了全新游戏化参与感。
(《西汉有戏》文旅景区版)
这种“一剧多版”,不仅丰富了受众选择,也极大拓宽了市场覆盖面。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一剧多场”的演出,有效避免了剧目生命周期短暂的瓶颈。灵活的演出排期和场地选择,让同一项目既能满足节假日高峰需求,也能服务小众市场,形成品牌效应的同时,始终保持团队活力。
与此同时,团队还不断创新演出形式和内容呈现,对“一剧多演”的持续探索也促使创作者与演员队伍不断成熟和壮大。这种多样化演出不仅是对艺术表现力的挑战,更是对产业化运作能力的考验。最终,“一剧多效”的显现不仅体现在票房收入和口碑,更包括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和经济效益带动,实现文化项目的复合价值最大化。
毋庸置疑,文旅演艺的生命力不再依赖单一大型项目的一次性演出成功,而在于持续打造多版本、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品矩阵”,这正是《西汉有戏》给予行业最宝贵的启示。史力表示,这一模式有效提高了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入的精准度和有效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国有演艺集团平台公司的内在发展动力,对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增添城市文化活力具有借鉴意义。
(《西汉有戏》说书人NPC版)
构建文旅演艺全维竞争力
“立得住、演得起、叫得响、卖得出、传得开、留得下”
当下,市场对文旅演艺的要求日趋苛刻,如何让“作品”变“精品”,“精品”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成为行业关键命题。《西汉有戏》的实践探索,从多个维度上夯实了文旅演艺的全维竞争力。
首先是要“立得住”,这意味着项目本身内容厚重且有文化根基。《西汉有戏》深挖西汉历史与地方文化的结合,既有严谨的历史考据,也融入了现代叙事技巧,让剧作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文化自觉。这样的内容基因是项目长远发展的根基。
然后是要“演得起”,这也是关键一环,指的是既要“控制成本”,又要“艺术水准”,还要“市场生命”。高质量的舞美、灯光、演员阵容和技术支持,是剧目能够多场次、多版本演出的基础保障。正是有了这样扎实的制作能力和成本管控,才得以推动剧目灵活转换,保证艺术水准不因规模变化而妥协。所以,“小而美”的创作定位才是关键要素。
“叫得响”是指品牌和口碑效应。湖南省演艺集团借助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有效的宣传传播,将《西汉有戏》打造为话题热度高、社会关注度强的文化现象,实现了从“文化产品”到“文化符号”的转变。
(《西汉有戏》小剧场版)
“卖得出”体现了项目的市场化能力。多版本、多场次的演出模式极大拓展了消费空间,票务销售表现稳健,衍生产品和旅游联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证明文化产品与商业市场的良性互动。
“传得开”反映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的推广,剧目不仅触达了本地观众,也走向了更广阔的文化市场,实现了文化影响力的层层递进。观众不仅获得了视觉体验,更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了分享欲,从而主动成为项目的“推广者”。
“留得下”则强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不断创新和运营管理优化,《西汉有戏》不仅树立了品牌,还为文旅演艺构建了稳定的产业链条和人才生态,确保项目长久生命力。
这六维度相互支撑,形成了文旅演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西汉有戏》一直“有戏”的核心要义。
(《西汉有戏》小剧场版)
落实四个并重,实现双效统一
让“戏引力”持续破圈
湖南的文艺工作者最懂湖南。今年6月,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刘红兵在湖南省演艺集团调研时强调,要坚持艺术和市场并重、作品和人才并重、线下和线上并重、融合和改革并重,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和发展活力,推动演艺事业迈上新台阶。
任何成功的文化项目背后,都离不开对艺术与市场关系的精准把握。《西汉有戏》践行的就是“艺术和市场并重”的理念,既不追求纯粹的商业化,也不固守孤芳自赏的艺术范畴,而是实现了二者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在获得市场认可的同时,保持文化的精神高度。
此外,注重“作品和人才并重”也是《西汉有戏》的一大创新实践。从立项起,该剧就以“内容创排+营销策划+市场拓展”三位一体的模式推进剧目生产,三大板块负责人均由公司高管亲自挂帅,旨在实现“出人出戏出效益”的目标,并通过长期跟踪扶持使剧目保持旺盛的“市场生命力”。
(《西汉有戏》大剧场版)
“线下和线上并重”是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必然选择。《西汉有戏》不仅在线下大剧场和景区获得成功,也积极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进行传播,扩大影响力,目前正在策划的VR版本也有望年内面世,实现“文化走出去”。
“融合和改革并重”则是文旅演艺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2024年以来,湖南省演艺文化传播公司不断推进“平台化”战略、深化“大协同”的商业模式,积极打造富有企业特色的多元人才生态培养平台,推动跨界合作与产业链整合,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机制,为剧目的高质量运营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文旅演艺市场注入了创新活力。
作为“低成本、高效益”的创新之作,《西汉有戏》不仅是一部成功的文旅演艺作品,更是一套“文旅演艺产品运营范本”,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它构建了以IP为核心的多元盈利网络,通过深度挖掘文化价值、创新消费场景及整合跨界资源,构建起覆盖票务、衍生品、商业合作等多元收益体系,显著提升了文旅演艺项目盈利能力与可持续性。它证明了只有深刻理解并践行“多维运营、多维评价、多维融合”,文旅演艺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出新、出彩、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