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025年第9期“湘江大讲堂”在省委党校举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摄)
9月20日,2025年第9期“湘江大讲堂”在省委党校举行,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郑佳明应邀作专题讲座。省委书记沈晓明,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省政协主席毛万春参加。
参加学习的还有现职省领导,省直各单位、驻长省属本科高校、省属企业负责同志,省委党校有关班次学员等。
郑佳明以“湖湘文化的历史脉络与人文精神”为题,从什么是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如何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方面,讲述了湖湘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时代价值,为理解把握和传承发展湖湘文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什么是湖湘文化?
“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是指湖湘流域的文化。湖湘文化具有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思想文化、实践文化等4个属性。
为何说湖湘文化是地域文化?湖湘流域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湖湘文化农耕文明的基本属性。湖南山水纵横、交通不便、民族众多、环境恶劣,这样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塑造出湖南人“霸蛮”血性、独立根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文化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积淀和提炼。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经济文化中心迁移、战争和移民、流寓文化等重大事件与人物影响。比如南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湖湘学派”兴起,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一批书院应运而生。
(岳麓书院。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摄)
湖湘文化也是思想文化。自宋代形成“湖湘学派”以来,“湘学”一脉相承,延续至近现代。其特征包括:文源深远、脉络绵长、返本开新、厚积薄发、引领思潮、经世济民、兼容并蓄、承续道统、对接现代、开放创新。
实践性是湘学的核心特质与历史贡献。从应对两宋危机到推动现代革命,湘学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围绕“道德修养与实践统一”的主线展开,形成独特的“实践哲学” 体系。比如,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思想,既承继了湘学“务实”的基因,又赋予其科学的方法论。
近代湖南为什么那么辉煌
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湖湘人才在近代中国井喷式爆发,总的来讲有两个原因。
一是时势造英雄。
晚清时期,中国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南年轻知识分子率领湘军“结硬寨,打呆仗”,并率先倡导和推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门。
“湘军集团”并不仅仅是军事集团,还是政治集团、文化集团。他们之间互相切磋学问,研究军事文章。以往多埋头读书科举、躬耕度日的湖南人,自此大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据统计,黄埔军校1至5期共有学员7000多人,其中湖南青年2000多人。
(武冈中山堂。武冈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供图)
二是文化有准备。
湖南知识分子有一个长期的思想和文化的准备。从王船山到陶澍,从陶澍到魏源,从魏源到曾国藩这一批人,他们都受同一个思想的影响,即湖湘文化。这个思想使湖南的知识分子和其他地方的知识分子截然不同。有道义、有理性、有血性、敢担当,切合实际,吃得苦,最终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
湖湘文化如何与时俱进?
湖湘文化涵养了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求道穷理的探索精神、经世变革的创新意识和坚韧顽强的铁血意志,贯穿历史、与时俱进,成为湖南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同时,湖湘文化也存在历史与地域的局限。比如,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容易导致安于现状、创新动力不足;内陆环境也使得湖南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发展目标转移到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式转变到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格局上来。湖南若要在经济与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清醒认识湖湘文化中的局限,最大限度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最大限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改善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从而促进湖湘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同时,还应创造新的湖湘文化。在传承忧国忧民、求道穷理、经世变革、敢为人先等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注入工商、市场、城市文明、法治、科学等现代意识,强化重商、重企、重服务、重民生的理念,使新的湖湘文化与湖南精神既有传统优势又有时代特征,既有农耕文明的悠久传承,又吸纳工商文明的先进要素,在处理政府与市场、权力与经济、权力与权利方面走向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