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领航者说 > “长沙文艺新人”丨王东:永不谢幕——一位影视工作者的“青春”叙事
“长沙文艺新人”丨王东:永不谢幕——一位影视工作者的“青春”叙事
来源:长沙文艺 | 作者:盛富馨编辑:盛富馨值班主任:李若男值班编委:林之乐 | 2025-05-15

  空气中弥漫着咖啡豆和纯牛奶的香气,偶尔夹杂着一丝果香。时不时有人推门而入,在点单处快速点单。话音刚落,机器声、水声、搅拌声便一齐传来,而后空气中的香气又浓厚了几分,隐隐有留人多坐之意。

  这是文艺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咖啡厅的日常,角色在这里约会、谈高雅艺术,或是干练办公,颇有岁月静好的意境。青年导演王东对此很是熟悉,只是这次他的叙事镜头不再对准剧本里的任何主人公,而是对准他自己。于是,在湖南广电楼下的这间咖啡厅里,开始了与王东导演的对谈。

  正青春: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现在的王东身上有很多文艺的标签,导演、制片人、影评人、大学客座教授、电影研究院副院长等。从穿着打扮和言行谈吐来看,王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聊起影视眼神会发光的文艺青年。但实际上,王东大学期间学的是计算机,纯理科专业。这样的发展反差难免让人在初听时感到惊讶,但了解王东的过往经历后方知,他曾是一个凭借热爱打破偏见的赤诚少年。

  少年时代的王东热爱文艺。他爱写作,中学时已写作20多万字,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作品,多次在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奖,梦想成为一名作家;爱看电影,定时收看电影频道,将零花钱省下来租电影碟片,等到网吧盛行,他便在网吧里如痴如狂地搜索、观看电影。按照故事的预演,主人公应该顺理成章地主修偏艺术的专业,在大学校园里与同学吟诗作词、谈人生理想。但高考失利成为预期叙事的一个小插曲,当时的王东备受挫折,但如今回忆起来,这似乎是某种意义上的命中注定,促使王东来到了长沙——如今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当时的湖南广电在全国已颇具文化影响力,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综艺节目,都备受观众喜爱,长沙也成为很多人追梦的地方。在年轻人眼里,在长沙不仅可以看到许多闪闪发光的明星,更可以在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里自由生长。王东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从陕西来到长沙,就是想离文化艺术更近一些,以便探寻自己的艺术道路。

  大学期间,王东加入了许多文艺社团,学钢琴、学吉他,也通过学校电视台如愿成为一名离影视行业更近的校园记者。那时的王东对于成为记者有了隐隐成型的执念,“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成为他追求的目标,即便只是校园记者。在电视台安排的采访之外,王东会主动联系校团委或者举办活动的社团负责人,询问对方是否需要报道宣传;也会结合当时的网络热点策划电视专题节目,吸引更多师生关注校园资讯。

  从籍籍无名的小记者到各学院、社团宣传点名邀请的记者,再到荣获“湖南省大学生记者节十大先锋记者”“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通讯类三等奖”“湖南省高校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评选一等奖等,王东所用时间不过一年,这得益于他出稿高质、报道角度新颖,每月报道的数量是其他校园记者的几倍有余。

  随着创作能力的提升,王东的目光又投向了视频拍摄与制作领域,这离他所热爱的影视更近。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北京欢迎你》一亮相,就在全国掀起传唱的热潮,大街小巷里,几乎人人都能唱上两句。在这股传播热潮里,热爱影视的王东看到的这一主题曲MV拍摄手法的可学习、借鉴之处,他想借鉴这种多人演唱、多场景拍摄的表现方式来展现校园风采——他参与创作的第一部MV作品《我的舞台》得以诞生。《我的舞台》MV一经上线,就在全国大学生圈子里引起了强烈反响,没多久就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邀请他们主创团队前往北京参加录制节目,为全国观众讲述该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这让王东看到了自己在影视创作路上的可能性,也坚定了他想要从事影视行业的决心。

  大学时期的王东创作了很多影视作品,MV、公益广告片、微电影,他都有所涉猎且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他回忆自己创作的微电影在电影院首映时的情景,主办方在影院大厅“特意铺上了红毯”,那是人生第一次走红毯,颇有仪式感。

  从不同的作品创作中,王东获得了坚持与热爱的馈赠,电影短片作品曾获中共中央组织部第十四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甲组二等奖、北京市优秀网络视听节目征集评选优秀原创影片、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一等奖、湖南省教育厅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一等奖、湖南省第二届网络原创视听节目大赛最佳导演奖及微电影类一等奖等,2012年受邀参加第八届全国高校社团会长年会并在新青年领袖论坛发言。

  如今,因为专业上的成功,王东经常受邀去到各个大学校园为学生作分享。在分享中,他总是以“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串联分享内容,这是他用青春实践过的真理,他希望正当青春的更多年轻人,不负青春、不负热爱。

  又“青春”: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学生时代创作的众多作品和荣誉,成为王东敲开湖南广电大门的“敲门砖”,他为之惊喜、庆幸,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清晰感受到非科班出身的自己与系统学习专业影视知识的同龄人的差距。对此,他如饥似渴地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新闻报道、导演、编剧、导播、摄像……他观察节目制作涉及的每一个岗位工作,促使自己尽快补足短板,成长为专业人才,他要求自己,任何一个岗位需要,都能顶得上。

(王东导演在大学做电影分享演讲)

  在各项技能上,王东对自己的严要求让他迅速成长为一名全面的影视从业人员,先后参与《湖南卫视春晚》《变形记》《爸爸去哪儿》《郎朗音乐盛典》等众多知名节目的导演工作,参与制作的节目也荣获过中国广播电视大奖赛二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全国播出频道三等专题节目、湖南广播电视奖评选三等奖、湖南广播电视台优秀节目奖等。这似乎已是理想的圆满结局,故事可以完美落幕,但“导演”自己人生的王东仍意犹未尽,他想要去往电影领域留下自己的脚印。

  无论是学生时期还是工作后,王东一直坚持看电影的习惯,每年看三四百部,他曾把各个国际电影节获奖影片全部观看,借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课本,自学《世界电影史》等专业课程,学理论、学方法,憧憬有朝一日用于实践,先后自编自导拍摄了30多部电影短片作品。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他对电影的热爱被电影出品人文祥看到,于是他们一拍即合,组建了电影工作室,王东的电影梦在此生根发芽。

  工作室推出的第一部电影《正正的世界》从筹备到上映将近三年,身为执行导演的王东,一边要做好自己在湖南台的本职工作,一边要为电影的筹备与创作付出心血。对于一个初创团队,最难的不是内容创作,而是找投资,“碰壁”是常有的事,拜访者十有八九直接拒绝或再无下文。好不容易凑到资金,拍摄过程中也得精打细算着用,不敢拖延落进度,以免成本增加。每天拍摄十几个小时,“连轴转”的工作强度未曾劝退王东,因为他从摄制组亮了整夜整夜的灯光里看到,自己的电影梦正在发芽拔节。

  花种一经播下,总有机会开花。这部聚焦留守儿童群体的电影《正正的世界》荣获第十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提名、中宣部国家电影局精品电影项目、湖南省委宣传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为何选择拍摄公益电影?从王东的个人角度而言,他有着自己的情怀和坚守。大学期间,他曾受邀为湖南省血液中心拍摄无偿献血短片,在拍摄过程中深受感染,便自愿加入湖南省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初入湖南台时,他曾作为记者深入乡村偏远地区,见证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与顽强生长。这些经历使王东自觉聚焦公益题材,也拥有创作和拍摄公益题材的视野和能力。《正正的世界》大获成功后,他们又将目光投向人口老龄化时代背景下老年群体的悲欢喜乐和养老问题,推出电影《硬核老爸》,收获诸多荣誉和良好口碑,被列为2023年全国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推荐电影。目前,王东导演的《山花苍劲》《乡医李晓正》、执行导演的《阿彪的春天》即将上映,《正正的世界2》也即将开机,王东正迎来最旺盛的创作状态。因为对公益宣传做出的贡献,王东被授予中国红十字总会“爱心大使”,长沙市慈善总会“爱心大使”。

  再“青春”:从“追梦者”到“造梦者”

  王东聊起电影来滔滔不绝,能从言语和表情里看到他对电影纯粹的热爱,仿佛他仍是十年前那个青春张扬、心怀理想的少年。或许,这是理想对他的“反哺”,他义无反顾地追逐理想,理想以掌声和鲜花相迎,他也逐渐从“追梦者”成长为“造梦者”。

  王东形容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从这一层面而言,创作者是“造梦者”。《正正的世界》和《硬核老爸》,分别将留守儿童群体和老人群体的困境展现在观众面前,《阿彪的春天》描绘乡村振兴,《乡医李晓正》聚焦乡村医生,《山花苍劲》展现百岁画翁易图镜的艺术情怀,《正正的世界2》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王东导演参与创作的电影,给观众带来精神享受与思考的同时,也正成为令许多人沉浸其中的“梦”,总能正能量引导观众和社会去关注相关群体,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获希望。

(王东在《硬核老爸》全国首映礼发言)

  在采访中,王东说,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结果误打误撞进入了电影行业,不过还好,因为发表了很多电影评论文章,终于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协会,也算是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因为热爱电影,王东经常将自己对电影的研究、创作感受以及电影评论文章在《中国电影报》《中国艺术报》《湖南日报》等各大媒体平台发表,他对某些电影的评论以及电影行业发展的见解,角度多元、立意深刻,作品荣获湖南省文联举办的第六届湖南文艺评论推优活动优秀作品奖。2023年,王东当选为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秘书长,他发挥自己在湖南台多年锻炼的策划与组织优势,每年策划执行20多场大型观影研讨会、电影论坛等,为电影主创与影评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给很多来湖南做宣传的电影剧组策划主持首映礼和路演,积极助力国产电影的推广宣传。王东作为执行主编编辑的《新时代湖南电影评论选》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系统展示湖南电影评论领域的发展成果。因为在电影行业的突出表现,王东已被吸纳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影评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协会会员,被聘任为湖南湘江新区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院执行副院长。2024年,王东受邀担任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评评委,再次走上了电影节的红毯,从大学时代电影院里微电影首映礼的红毯,到中国电影华表奖、百花奖颁奖典礼的红毯,王东的每一步都扎实而坚定,他自觉人生中的每一段经历都是成功的滋养,都在为日后的收获埋下伏笔。

王东导演受邀参加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

  如今走在大学校园里,仍然年轻的王东更多的时候不再是学生,而是老师,他是湖南师范大学、南昌理工学院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研究生实践导师。即便身份上有了转变,但王东依然以“年轻”的视角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需要帮助时,王东更像兄长,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他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完成短片处女作,即便只是毕业作品,王东也会利用自己的一切资源,帮助学生举行隆重的首映礼,并邀请媒体报道,用这样的仪式感点燃学生继续追梦的火种。这几年,王东已被全国50多所大学及企事业单位邀请做了近百场电影分享会,他策划了一系列电影进校园的研讨会,邀请大学生参与研讨,只要有电影剧组来长沙路演,他就会尽可能邀请主创到大学里去跟学生们交流,他参与创作的每一部电影,都会邀请大学生参与剧本研讨会和首映礼,他希望有更多学生能够如当年的他一般拥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谈到喜欢的电影作品和人物,王东跳脱出电影故事的设定,直言欣赏和喜欢的“造梦者”——张艺谋导演。王东惊讶并钦佩张艺谋导演旺盛的创作精力和尝试多种题材作品创作的勇气,对电影的热爱和坚守不因功成名就而消减半分。这也是王东想要走的路,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持续创作与创新。今年,王东又组建了微短剧团队,结合马栏山优质的视频产业资源,已经拍摄了十多部不同类型的微短剧,他希望通过不同的形式去探索影视表达的更多可能性。他认为,微短剧短时长、快节奏、小体量,是时代的产物,已经从“野蛮生长”到了“精耕细作”的阶段,不能因“微”而“短”,放弃对作品质量和内容深度的追求,只有“微而不弱,短而不浅”用心创作出更多有能量、有力量、有流量的精品,才能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点赞。

(王东导演在电影拍摄现场)

  采访结束后,我与王东绕湖南广电大楼走了一圈。一路上,他分享十年来曾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电视媒体行业曾经的辉煌,到现在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大家一直在与时俱进,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媒介如何变化,不变的永远是创新的内容。正如芒果人一直坚守的“要么做第一,要么第一个做”的理念,王东也在时代大潮下不断突破自己。直至走回广电咖啡厅前的十字路口,我们驻足于此,影视与创作依然是此后半小时对谈的主题。看着十字路口人来车往,交通信号灯由绿到红、由红再到绿,恍惚察觉这像某一场电影里的桥段——王东就是这样面临数个十字路口的抉择,凭借对影视的满腔热爱,坚定地走进了我们这个故事里,成为主角。(文字/盛富馨 供图/王东)

   

  人物简介:

  王东,湖南广播电视台导演、青年电影导演、制片人,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秘书长、湖南湘江新区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影评人,湖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长沙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实践导师。参与创作7部电影,10多部微短剧,自编自导30多部电影短片,作品荣获第十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提名、中宣部国家电影局精品电影项目、湖南省委宣传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及中央组织部、中国教育部、国家广电局、湖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湖南省电影局、广电局等颁发的奖项50多项,个人获评“2022——2023长沙文艺新人”,2023年被评为长沙市文联“优秀共产党员”,2024年被评为湖南省文联“优秀党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