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领航者说 > 文艺访谈丨求真求善求美:尹红芳的杜鹃红与人间道
文艺访谈丨求真求善求美:尹红芳的杜鹃红与人间道
来源:长沙文艺 | 作者:朱敏 | 编辑:刘琛 | 2025-07-21

  一场淋漓的雨,褪去盛夏的暑气。清晨,长沙晓园公园,身着一袭绿色长裙的尹红芳,在满目葱茏中微笑着走来。身为芙蓉区作协主席的她,将对谈采访地选在芙蓉区党建主题文化公园晓园公园,这个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机弥漫的地方,不经意间,足以显出她的用心。

(尹红芳在晓园公园接受访谈。图片非注明外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 李若男/摄

  话题自然从五月的南浔之行开启。这是她第一次走进“中国报告文学之乡”——浙江南浔。细雨如丝,浸润着她的思绪。这位来自长沙的“80后”女作家,缓缓地走上第十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领奖台。

以上为受访者供图)

  她的长篇报告文学《杜鹃红:乡村振兴中一百个红军后代的故事》获得优秀作品奖,红艳艳的获奖证书映照着台下众多文学同仁的目光。

  那一刻,她恍然回到了2008年长沙定王台书店的夏日午后。17年了,那个捧着《中国报告文学年选》站到腿麻的女子,怀抱一颗求真求善求美之心,循着徐迟先生的亮光,迈着坚实而沉稳的步伐,终是一步步走到了这里。

  2020年深秋的一天,尹红芳拖着行李箱,只身踏上了瑞金的那片热土。在叶坪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前,她久久伫立着。眼前,土黄色墙壁上的标语斑驳褪色,郁郁葱葱的红军林仍在诉说坚定的信仰。

  此行,她追随着一位同乡人的足迹:革命烈士伍若兰。这位从湖南耒阳走出的女性革命者,在她心中种下了探寻的种子。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伍若兰这样的革命英雄甘愿背井离乡、血沃异乡?这星火今日还在燃烧吗?”她怀揣着叩问,带着一腔热忱,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瑞金,这个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地方。

  初到瑞金时举目无亲,朋友圈著名音乐人刘果林的一条动态消息,偶然牵线,让她结识了“瑞金好人”杨青山。这位自己盖房需借款,却捐出积蓄修路建桥、发起瑞金红色文化传承协会的汉子,成了她推开瑞金之门的第一个朋友。

以上为受访者供图

  此后三个月,尹红芳的足迹浸透了瑞金17个乡镇、近200个村庄的晨霜夜露。她在黄沙村华屋的“十七棵松”下,听华屋人讲述满门英烈的往事,接过华割禾笑着用颤抖的手递来的脐橙;她在“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生前所在的敬老院,寻找她苦等丈夫75年织就75双草鞋的生命印记;她跟随“飞夺泸定桥勇士”李友林的后人重走渡口,顶着凛冽寒风跟随蔡秀柱参观红军兵工厂厂部旧址……在脚踏实地的行走中,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被捕捉,被挖掘。

  她忘不了,在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读书时,听到很多战地记者、暗访记者的故事。后来她在校报当记者和编辑,就想着,毕业后自己也要像那些英雄记者一样,心系苍生,探求真相。

  记者是社会的良心,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从《当代教育论坛》《湖南教育》杂志,到《中华工商时报》,再到湖南省文联企(事)业文联,成为一名职业作家,投身报告文学创作,她一直将这句话奉为圭臬。她始终认为,只有亲临现场去感受,去追问,去挖掘,去剖析,才有可能写出好的报告文学作品。

  在瑞金采访时,她经常早出晚归。“最累时一天访谈七小时,喉咙受损到发不出声,咳嗽声陪我看尽瑞金的夜。”返程的颠簸中,她常沉默地望着窗外,苏维埃大道的灯火,在一颗柔软的心和朦胧的泪光里晕染开来。

  人间温暖,善意常在。采访时,尹红芳尤为注重捕捉细节,用她独特的感性,静静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心声。

  她为牺牲的英雄落泪,为那些在泥泞中开花的生命动容:孤儿赖瑞明从打工仔蜕变成品牌创始人;顾玉平之子顾蓉生下岗拒领补贴,那句“不能给红军丢脸”深深刻进她心里。还有历经情感重创依然热爱生活的刘英,骑着摩托如风般飒爽;省吃俭用买下专业摄影机的蔡秀柱,痴迷文学艺术而被人称为“蔡癫”……

  她在《杜鹃红》一书中,深情书写了这群平凡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生活艰难,但乐观向上。如石缝里的花,顽强不屈;如重生的野草,生生不息。他们身上,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这些红军后代,这些红土地上的人们,就是我们芸芸众生。

  尹红芳的“求善”,不仅是对笔下人物命运的深切悲悯,更化作田间地头实实在在的涓涓暖流。在瑞金蹲点的日子里,她结识的朋友越来越多,大家不止欣赏她的勇气,更欣赏她的善意。

(以上为受访者供图)

  采访途中,热心的受访者会送她一些当地的农产品,她总趁他们不注意时,悄悄把更多的钱塞到他们口袋里,或者家中;她从家庭困难的受访者那里订购土特产,帮他们摘脐橙、采蔬菜,很多采访在田间的闲聊中完成;短暂歇息的日子里,她还联系边远学校,给孩子们做作文辅导,或者给他们讲一堂文学课。

  在刘应金带领大家致富的云石山乡,她目睹这位舍己为人的乡长,边打点滴边指挥修路,而他不忘给她带来矿泉水和干粮。最动人的馈赠来自九旬阿婆。当尹红芳第四次探望时,老人颤巍巍地提着一大袋子早就准备好的脐橙,说要送到她的住处,她鼻子一酸,眼泪直在眼圈打转。

  善意是双向的河流。扎根人民,她成为了他们的朋友和亲人。

  秀外慧中、时尚大气的知识女性,是尹红芳给人的第一印象。她真诚的笑容和善意写在脸上,也温暖着每个采访对象。

  她对美的追求,不止停留在生活层面的外在美,更体现在她的作品里。她的文字或清新,或深刻,或鲜活,或凝练,或隽永。

  她的求美,在《杜鹃红》这本书的结构和语言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100个红军家庭,无数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如何将一个个人物鲜活清晰地呈现出来?整理着浩如繁星的素材,尹红芳一直苦苦思索。直到某夜大雨倾盆,窗外的杜鹃花在雷闪电光中更加鲜红,瞬间,她想起了被鲜血染红的一个个生命。

  “斑斑将士血,生生滴民汗。陌上蒙蒙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她想起了一个个意向,“何不用这片土地的风物作魂?”

  她撕碎原定按“勤劳”“奉献”等人物品质分章的旧提纲,凝练出九个饱蘸瑞金水土精魂的意象,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连贯全书九个章节。而每一种意象,又贴切地指向某一类典型人物和群像。

  “香樟树”,被誉为“英雄树”,代表坚贞不屈;“小马灯”,代表光明和希望;“红军渡”,代表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油菜花”,平民之花,关乎平凡人生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五角星”,象征红星闪闪,薪火相传;“黄米酒”,像人生奋斗的历程,温厚纯正;“杜鹃红”,乃悲壮之歌、正气之歌;“红枫树”,红枫如旗帜,历史是丰碑,代表勃勃生机;“报春花”,象征生命萌发,希望滋长。

  她以词牌名“满江红”写先烈的血性与奉献,以“长相思”诉说后辈的思念与传承,用“清平乐”从低沉到高昂的曲调,歌颂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构建起三重精神穹顶,让文章更隽永鲜活、耐看耐品。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这些年来,她在中央及省级媒体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评论等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出版多部长篇报告文学,获多项文学奖项,2020年底,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

  此刻,她的目光正转向鄱阳湖。2022年,干裂的河床上,老渔民望着大片死鱼发呆的剪影刺疼了她。历时三年环湖行走,她用深情记录鱼死鸟亡的生态悲歌,呼唤人们对严峻现实的关心关注,该作品即将修改完稿。“我想早日听见候鸟重回湿地的啼鸣。”她真切地说。

(本文作者与尹红芳〔右〕合影)

  月光漫过稿纸,照见扉页上的题字:真在泥土深处,善在人间烟火,美在内外兼修,而我们都是提灯寻路的人。

  当杜鹃开遍精神旷野,每个故事都是种子,将在下一个春天破土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