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诗画,满城烟花”。浏阳虽然是个县级市,却一直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得益于老同学聚会,赴浏阳终于成行。大围山上品酒,浏阳河畔放歌,所到之处流连忘返。同窗情谊,山高水长,抚今追昔,感慨系之。
大围山登高
大山深处的浏阳,不少地方出门即山。其域内最大最高的山,当属海拔1607.9 米的湘东第一山——大围山。果真是大山气象,我们进山前还天朗气清,可一到山中便云雾弥漫,且愈来愈浓,转眼之间山林尽失;行车只能穿云破雾,摸索着前进。次日上午,山中仍是云遮雾罩,东西莫辨。令人惊奇的是,上到山顶观景台时不觉间天空突然放晴,清风浩荡,云开雾散,山峦如聚。心旷神怡之际,我突然想起了王安石的著名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的就是这种境界吧。因此,虽说高处不胜寒,但志者没有不想攀登向上的。古往今来,人生如过客匆匆,但追求得失大体如是。
下得山来,过栗木桥景区,其景致与山顶的高山草甸迥异,满眼林木参天,奇峰异石间,流泉飞瀑穿山而出,轰然作响,一条整洁的青石小道蜿蜒山林,莫知所终。此情此景,游人留连忘返,物我两忘,一切世间俗念竟随山间奔流一泻而去。
文家市巡礼
到了浏阳,不能不去文家市。这个边陲小镇曾经见证了中共党史以至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在这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面鲜艳的镰刀铁锤红旗;在这里,伟人毛泽东果断作出了“放弃攻打长沙,进军井冈山”的英明决策;也正是在这里,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大幕。正如秋收起义纪念馆前“光辉的起点”大型雕塑上的红旗,文家市自九十多年前就打上了深重的红色印记,也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走进里仁学校这个当年秋收起义会师的旧址,里面的陈设虽然简单些了,但一点不妨碍人们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史诗的怀想。旧时的学校规模不大,但布局井然有序,故而曾经藏龙卧虎,占据历史一页。学校不大的操场上,如今绿草如茵。遥想当年: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领袖,在此一手叉腰,一手上挥,“小石头定能打破大水缸”的断言,声震屋瓦,豪气干云。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欲干大事成大功者,更不能没有理想信念。想起我曾对自家小孩说过,一个成功的男人必有“三定”,即定念:有确定的人生价值理念,不朝三暮四;定见:有自己的见地和认知,不人云亦云;定力:做事持之以恒,不为一的虚名浮利所移。聊以自慰的是,虽然本人并未做出榜样,小子竟还听而信之。话到这里,我想,当今一众一出校门即想“躺平”的年轻人,追这星,追那星,不如到文家市来打打卡,缅怀先烈,追追前贤,于今后的人生或大有裨益矣。
神奇浏阳河
浏阳之名,当来自浏阳河。浏阳的出名,则因了“浏阳河”之歌。响彻云霄的浏阳烟花,正是伴随着婉转悠扬的浏阳河神曲走向了世界。今天看来也许有些搞笑,也许有些阴差阳错:湘潭与浏阳并不搭界,韶山与浏阳更无干系,可一曲“浏阳河”通过九曲十八弯,硬是“扯”上湘潭、靠着伟人毛泽东而蜚声中外!也许有人说词作者有些“霸蛮”,但“浏阳河”当日的走红和尓后的广泛流传,靠的还是那余音绕梁经久不息的悠扬曲调。而这曲调却是来自地地道道的浏阳民歌。不得不说,正是霸蛮的词作配上过耳难忘的旋律,成就了一段佳话,谱写了一代传奇!清代以降,不屈不挠的浏阳人正是靠着这种“霸蛮”,先从大山横亘的四塞之地,拼命向学,努力走上了省城,走上了全国的政治大舞台;欲问改革奋斗事,请君只看浏阳城——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浏阳人还是靠着这种霸蛮,凿山掘洞,修通了通往省城的一条又一条康庄大道,在窄狭的浏阳河谷,神迹般地崛起了一座不乏现代化气息的山中都市。在祖国无数的壮美河川中,浏阳河实在不算宽更不算长,但长年清流不断的浏阳河水,却常常令见过不少世面的游人心怡难忘。
【作者简介】
李剑平,湘东文化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