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歧视的问题,一直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或尖锐或隐蔽的存在着。
最初接触有关种族歧视题材,是小时候看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白人孩子哈克贝利和黑人奴仆吉姆一起流浪的故事。
著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是一味地描写黑人的悲惨和痛苦,而是通过轻松的笔触描写一路发生的故事,将思想斗争和情感反转融入其中,化沉重为诙谐,令人又笑又痛又温暖,于无形处感受到美国当年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和畸形的教育理念。
3月1日大陆上映的《绿皮书》,再次勾起这种又笑又痛又暖的感觉。
奥斯卡最佳影片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顶着奥斯卡的金冠来到中国的《绿皮书》,3天国内票房破亿,豆瓣评分8.9分,高于99%的影片,打破以往文艺片曲高和寡的魔咒,却并不是奥斯卡镀金的成绩。
一
看两位偶像兼实力派主演互飚演技,有种看神仙打架酣畅淋漓的快感。
一个是《指环王》刚铎之王
一个是《阿丽塔》反派老大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sorry,进错片场。
托尼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反差萌,横阔肥腻的大脸,发福隆起的肚子,斜叼着的烟,玩世不恭的笑,油滑又暴力的出场方式。
恕我眼拙,开场十分钟,没看出这位油腻粗鲁的大叔竟是当年的霸道总裁阿拉贡——维果为这部戏增肥40斤,也是相当的拼了。
给人看场子把人胖揍完后,回家温柔亲吻熟睡的孩子;一只大毛手环住睡着的妻子,满足睡下;
巡演途中给妻子写信很社会的叼着烟皱着眉又很认真的一字一句的憋,那种反差萌,最能触动人心底那根细细的弦。时不时垂到眼前的那绺湿漉漉的头发,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头发丝都是戏。
再说马赫沙拉·阿里——整部电影看下来,主角和配角已经傻傻分不清楚。
这个最佳配角,是整部片的灵魂。
黑人都是天生的戏精,阿里则是戏精中的精。
哪怕全身上下遮严实了只露出眼睛,也能看出他要表达的内容。
自始至终,眼睛里一直有着深入骨髓的悲伤,所有的表情因为有了悲伤做底色而显得内涵更加丰富。
(被店主告知黑人不能试穿店内衣物,唐的眼神从惊诧继而愤怒随之平静最后恢复优雅自持的微笑,整个过程短短几秒,却让人深刻的感受到剧中人内心的变化)
一个优雅自持,内心装着与时代抗争的大义,却又充满悲情的艺术家,被他演绎的入木三分。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值得细品。
傲娇的神情背后是孤独又倔强的灵魂。
二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根据牙买加裔美国钢琴家唐·雪莉和其雇佣的白人司机兼保镖托尼·立普的真实故事改编。
什么是绿皮书?
当时美国南部城市的种族歧视非常严重,为种族隔离,出版了《绿皮书》,书中标注了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等。这不仅仅是黑人旅行指南,在当时来说,甚至是黑人的保命指南。
这不是戏,这是血淋淋的残酷的事实,如果黑人在绿皮书所标注的地址之外的地方用餐或住宿,甚至有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
一个黑人钢琴家老板,一个白人混混司机,一段状况百出的旅程,举重若轻的叙事,紧凑的剪辑,将观众情绪把控得十分到位,令人无暇他顾,只有随着剧情或喜或悲或笑或泪。
种族歧视思想根深蒂固的白人不愿意为黑人服务却迫于生计不得不接受,黑人钢琴家屈于现实不得不聘用“能解决问题”的粗鲁的白人以保证巡演路上的安全。
作为一个出入上流社会,与肯尼迪兄弟都能结交好友的黑人钢琴家,唐·雪利的身份其实十分尴尬。白人们认可他的才华,当他登上舞台,他是万众瞩目的艺术家,而当他回归生活,却又恢复被歧视被侮辱的黑人身份。
这一路,他不能与司机同住高档酒店,不能进白人餐馆,不能试穿白人商店的衣服,甚至不能跟白人同用卫生间。
三
改变种族偏见,很难,也很容易。跟随他的足迹去感受一下就好。
种族歧视思想根深蒂固的托尼,在面对黑人钢琴家的时候,最初是抗拒甚至是轻视。一路随心所欲肆无忌惮的大说大笑大吃,毫不顾忌雇主的感受,甚至下车方便,也要带上驾驶台上的钱包(完全不掩饰对黑人的不信任)。
第一次情感的变化,是在巡演的首站,唐在众多贵族的环绕中,开始弹奏,第一个音符飞出,在门边靠着的托尼眼睛就亮了,接下来的表情很复杂,有惊叹,有纠结,有不愿承认的欣赏,还夹杂着些许自豪。
在给妻子的信中,他由衷的承认:他是个天才!
第二站就开始遇到状况。唐巡演合同中要求的演出只能使用施坦威钢琴,而当托尼例行检查的时候,发现钢琴不是施坦威,且又小又脏,找工作人员理论无果,最终凭拳头解决了问题。
当托尼看着唐用他争取来的施坦威钢琴演奏,满场观众如痴如醉,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越往南,越凶险。种族歧视的矛盾一步一步被撕裂开。
第三站前夜,唐在酒吧遭遇群殴,托尼赶到,几乎双方持枪火并;
第四站,唐演出告一段落,在卫生间门口被拦住,告知黑人只能上树林里简陋的茅房,否则就只能回三十分钟开外的酒店方便。
种族歧视的蛮不讲理,唐的隐忍和倔强,托尼一一看在眼中。二人跨越种族的友谊也随之渐渐升温。
在有种族歧视思想的白人眼中,黑人永远是黑人,不管他的成就有多么伟大;而在黑人同胞眼中,由于地位和思想的悬殊,也注定会被视为异类。
“如果我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那么告诉我,托尼,我究竟是谁!”
托尼开始逐渐理解唐的孤独与痛苦。
唐也关注到托尼写给妻子的狗屁不通的信,开始手把手的教他写信。
效果如何,看收信人的表情即可。
雨夜被警察喝令下车检查,试衣被拒,被关警局......歧视与羞辱还在继续。唐再一次从警局出来,面对镜中的伤痕,所有的悲愤都随着泪水落下。
为什么不呆在有三倍收入而不会受到威胁的纽约,要选择这条南巡演出的路。
因为要与命运和时代抗争,为黑人赢得尊重与地位。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黑人儿童能够和白人儿童兄弟姐妹般地携手并行。”
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
以小见大,举重若轻,是这个影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四
最后一站,唐依然被羞辱。
主办方安排一间杂物间给唐换装,司机与两位白人伙伴在餐厅用餐,而唐被告知只能点单到杂物间吃或选择去街上的黑人餐厅用餐后再回来演奏。这次唐和托尼没有继续隐忍退让,二人抛下主办方和四百位主办方的客人,来到了黑人酒吧。
在酒吧,托尼用小旧的钢琴弹奏了一曲肖邦的练习曲——《冬风》,古典钢琴配着酒吧现场情形,十分奇妙。乐声流出,全场肃然,而后是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和鼓掌。
唐终于发现,音乐无种族之分。
彻底释然的唐,与自己的同胞共奏了一曲爵士。这是他自始至终释放得最彻底,也是最快乐的时刻。
结束旅程,在大雪纷飞的平安夜,一个回到了温暖的家,那里有亲人和朋友簇拥欢聚;
另一个,回到清冷的豪宅。偌大的厅堂,华美的装饰,愈发衬托出孤零零一个身影难以言喻的落寞。
影片的结尾,唐小心翼翼的拿着一瓶香槟,站在托尼家门口,眼神里有紧张,有担心,又充满了期待。托尼错愕了一下,便笑开了,上前给唐一个大大的拥抱。
一句“欢迎”,温暖了唐,也温暖了料峭春寒中的你和我。
种族、肤色、国籍、风霜雨雪,都敌不过这暖彻寒冬的友情。
“这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恰巧我们成为了朋友,这不是缘分,只仅仅是我们本就应该是朋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